大學兒前陣子返鄉,徵得同意後出席熟識長輩的私宴。席間一位親友前來敬酒,我打趣地向對方介紹兒子:「這位是你同一個高中的學弟喔,請多多關照」。沒想到,這句再尋常不過的玩笑話,卻引來兒子當眾白眼,瞬間凍結了氣氛。
回家討論這事,他說了一句:「我最討厭妳這種愛拉關係的社交風格,跟你講過很多次了,都還是這樣,害我很尷尬。」換作早些年,我定會謙卑認錯,尋求改進。但這次,我語氣堅定地說:「親愛的,過去幾年,媽媽知道你是個敏感的孩子,會盡量配合、尊重你的需求調整,比如今天徵詢你的參與意願,還盡可能前情提要須知。如果現在你仍覺得媽媽『本性難移』,那就是我的特質了,你可以接受嗎?」
兒子愣了一下,回道「不要在我面前出現這樣就好。」
「這樣只要跟你在一起,我會很緊張,需隨時留意你的表情與心情;如果這是媽媽的特質,可能不經意就會流露,沒辦法掛保證給承諾。現在你已十八歲,成年了,可自由決定跟或不跟媽媽出席公共場合,跟了,就請包容我的各種表現,如何?」我表明立場。
兒子面露為難,我續而說:「不論你選擇如何,媽媽對你的愛始終如一,接受你所有的樣子;媽媽也希望得到同樣的對待。」
執拗的兒子,正想繼續辯證「愛得概括承受?」時,爸爸過來了,堅定說出「如果愛媽媽,就要接納媽媽的全部,與個人偏好或價值認同無關。」
向來沉默是金、且經常被我抱怨在衝突場合放我一人孤軍奮戰的老公,此時此刻的相挺,讓我深受感動。這幾年著眼「內在需求與感受」的家庭溝通,終現曙光。
現代媽媽,幾乎個個是有才的婦女,虎媽、辣媽、或佛系媽,各有不同的長才與精彩,值得自由搖擺。愛是一門深刻的學問,教導我們在界線與融合之間尋找平衡。當家人能給予最純粹的接納與包容,不論我們展現出何種樣貌,那份理解便如沃土,滋養著身為母親的我們,得以綻放。這不僅是一個認真為家付出的女人應得的尊嚴,更是通往自我實現的道路;期許這不是夢想,而是真實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