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云:「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這是韋應物傳世之作,在中唐前期的五言古詩中,獨具特色,很值得提出來欣賞與察考。
寄懷之意與吏隱心境
詩題中有「寄」字,足見全篇出於懷人之情。韋應物時任滁州刺史,居處於郡齋之中,卻覺清冷孤寂,因而憶及隱居全椒山中的道士友人。詩由郡齋之冷清而聯想到山居之艱苦,寫其「澗底束荊薪」的清貧,又設想其「風雨之夕」的孤寂,欲持一瓢酒以為相慰。結句「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景象蕭瑟,情感遂轉為蒼茫。此種仕宦而欽羨隱士的心境,正是唐代所謂「吏隱」的典型表現。計有功《唐詩紀事》載韋應物「性簡素,居官以清靜稱」,可見其人格與詩風相為表裡。吏隱之士,既不能全然歸隱,卻又寄情山林;此詩正是其矛盾心境的真實映照。
景情交融的藝術特色
此詩寫景皆寓情。郡齋之冷,不僅是環境描寫,更映照官宦生涯的孤寂;山中束薪煮石,既為真實生活之寫照,又寄寓對簡樸之嚮往。末句「落葉滿空山」,則將自然景象與幽邈情思渾然一體。
胡震亨《唐音癸簽》評韋應物詩「語淡而意遠,境閒而味長」,此篇恰可為其注腳。詩風質樸清淡,澹而有味,正顯中唐詩歌之轉折特色。
郡齋題材與自我書寫
唐人詩中確有「郡齋詩」一類,專指地方官在郡齋中所作,大多描寫官居之清冷與閒居的感受。例如韋應物〈郡齋雨中與諸文士燕集〉、白居易〈郡齋獨酌〉皆屬其例。此類作品往往呈現「半官半隱」之姿,在公務之外寄託遠逸之志,遂成中唐文人自我書寫的重要題材。
辛文房《唐才子傳》稱韋應物「居官能以文行化人」,其詩「閒淡疏野,不尚雕繪」。於郡齋詩中尤能窺見士人遊移於仕隱之間的心境表白。
啟發與影響
韋應物此詩展現的「仕宦之內寄託隱逸」的書寫模式,啟發了白居易、元稹、柳宗元等中晚唐詩人的題材選擇。白居易〈郡齋獨酌〉有「吏散雀初定,庭空月正明」之句,與韋詩同一脈絡,皆以郡齋清境寄寓閒適之志。晚唐姚合更有大量詩作書寫吏隱心境,使之漸成一種詩風。
柳宗元〈滁州西涼館記〉明言「吏隱之樂,不減山林」,可見自韋應物以降,此一文類、心境與觀念,已逐漸凝聚為中唐士大夫群體的文化共識。
結語
〈寄全椒山中道士〉不僅是即景寄懷之作,更深刻映照中唐官員仕宦與隱逸的矛盾。韋應物以簡淡清新的景物描寫,寄託深邃的心靈自白;其「郡齋詩」不僅豐富了唐詩的題材,更為後世文人提供了調和仕隱矛盾的範式。凡此種種,使韋詩於中晚唐詩史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啟發意義。

東海大學校園(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