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一生的詩心沉鬱頓挫,常在盛景中見憂患。《贈花卿》正是代表作之一,華美的樂聲描繪,看似讚揚友人花卿的才藝,卻同時隱含對亂世禮樂失序的深切警惕。讀此詩,既聞繁華樂舞之聲,也能感受到杜甫內心的憂慮。
詩作背景與疑義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寓居成都,時任左拾遺。花敬定(花卿)為蜀中猛將,杜甫曾有《戲贈花卿歌》,可知兩人素有往來。花敬定憑軍功得勢,性嗜歌舞,甚至僭用天子禮樂。 杜甫作《贈花卿》,自古就有不同解讀:一說純屬讚美,視花卿之絃管為人間奇響;一說則寓譏刺,以華麗之辭隱諷其僭越之行。另有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謂花卿實為當地之歌妓。再者,「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兩句,若全作讚歎,似嫌過度;若僅作譏諷,則又過於片面。此詩如何理解,仍有討論空間。以下先作逐句解析: ▪︎ 錦城絲管日紛紛
「錦城」即成都。「絲管」指弦樂與管樂。此句寫成都樂聲日夜充盈,熱鬧非凡。表層是繁華盛景,但「紛紛」一詞暗示過度與雜亂,映照杜甫對禮樂失度的憂心。▪︎ 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謂樂聲隨江風傳送,飄入雲霄,形成奇麗壯闊的氣勢。然「入雲」之象,暗示此樂「非人間所宜有」,點出失度與僭越。 ▪︎ 此曲祇應天上有 表面是極度頌美,將花卿樂曲比為天上之音;然而「天上」一語,亦隱含「人間不應有」,帶著警示意味。 ▪︎ 人間能得幾回聞
全詩轉折之筆。若作讚美,則指此樂稀世難逢;若作警惕,則寓意如此浮華非常,轉瞬即逝。杜甫慣以蒼涼眼光觀照世事,此句遂兼具讚歎與感傷。
為頌為譏平議 此詩之結構由「寫景鋪陳」入手,再以「誇張奇麗」極推聲勢,最後落於「感喟省思」。表層語言看似頌揚,實則在華美的聲景中,隱伏詩人對於亂世禮樂失序的警惕。 因此,「此曲祇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一聯,宜作雙重理解:既是對友人音樂的欽羨,也暗示「人間之樂」若過於僭越,未必久長。讚美與憂懼並存,正是杜甫詩歌「憂樂交集」的真貌。 《贈花卿》之妙,在於「似讚實諷」與「華美中寓憂懼」。它既為時人留下一幅成都繁華的樂舞圖景,又藉末聯道出時局非常、繁華難久之慨。杜甫在此顯示了其詩心的複雜:既能欣賞人間才藝之美,又不忘以詩人之責,寄寓對禮樂失序與亂世前景的深沉感喟。

東海大學(李建崑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