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紹興黃酒源自浙江紹興,屬黃酒類(發酵酒),以糯米為主,顏色琥珀,酒精10-20%,風味微甜酸香。故事可溯至6000年前河姆渡文化,商周已成熟,與啤酒、葡萄酒並稱世界三大古酒。 台灣早期紹興酒盛行,因蔣公偏好浙江酒風,民國42年推出後風靡;但後來高粱酒興起,取代其地位。
高粱酒是傳統白酒的代表,以高粱為主要原料,經過發酵、蒸餾和陳釀製成。高粱作為穀物作物,年產量位居全球第五,2018年達5934萬公噸,主要生產國包括美國、尼日利亞、蘇丹、印度和中國。 在台灣,高粱酒以離島馬祖和金門最負盛名,源自戰地時期軍民需求,融合傳統工藝與獨特環境,成為文化象徵。

南竿遊客中心外拿廢棄的酒甕與酒瓶當裝飾
相較高粱酒(白酒,蒸餾烈酒,40-60度,清香烈辣),黃酒溫潤易飲,適合秋冬養生。高粱酒強調蒸餾純淨,黃酒注重發酵自然;前者如金門二鍋頭烈勁,後者如紹興酒甜潤。兩者皆源自糧食,但高粱酒更適應戰地需求,成為金馬離島經濟支柱。
馬祖老酒:傳承百年的家鄉風味與文化記憶

馬祖老酒是馬祖最具代表性的傳統釀造酒,也是當地居民生活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它以糯米、紅麴與酒麴為原料,透過獨特的氣候條件與長時間熟成,孕育出色澤琥珀、香氣濃郁、入口微甜帶回甘的風味。馬祖潮濕多風的環境特別適合老酒的熟成,隨著年份增加,酒液由紅轉黑,酒體愈發醇厚,類似葡萄酒或威士忌的陳年概念,因此被視為越陳越香的佳釀。
在馬祖人的日常生活中,老酒不僅是一種飲品,更是一種文化與情感的傳承。它常被用來入菜,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老酒麵線」,象徵長壽與祝福,成為慶生與節慶不可或缺的佳餚。老酒雞湯則被視為滋補聖品,當地居民也習慣在產後調養或冬季進補時飲用。

馬祖老酒釀造流程
1. 煮米:釀造老酒的第一步就是「煮米」。將浸泡過的糯米放入木甑或大鍋中蒸煮,必須掌握火候,讓米粒熟透卻仍保有黏性。這樣的口感能為後續發酵提供理想的基礎,使澱粉更容易轉化為糖分。
2. 晾飯:蒸好的糯米需要「晾飯」,也就是將米飯鋪開攤涼,讓溫度自然下降。這一步驟非常關鍵,如果米飯過熱就會破壞麴菌的活性,影響發酵品質。適當的降溫能為麴菌提供最適合的環境。
3. 拌麴:待米飯降至適宜溫度後,進入「拌麴」的階段。將紅麴與酒麴均勻混入米飯中,使米粒表面附著麴菌。紅麴不僅能帶來特有的紅潤色澤,也能增添香氣與風味,這是馬祖老酒獨特口感的核心所在。
4. 落罈:「落罈」就是將拌好麴的米飯裝入陶甕或大罈中,為發酵做準備。傳統上使用的陶罈具備良好的透氣性與保濕性,能讓酒體在自然環境下逐步轉化,這也是馬祖老酒帶有濃郁層次感的重要原因。
5. 攪拌:在發酵的過程中,需要定期「攪拌」。透過翻動甕中的米與酒液,能避免發酵不均,確保糖化與酒精轉換的過程順暢。這個動作看似簡單,卻是釀造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細心工夫。
6. 過濾:經過一段時間的發酵後,會進行「過濾」。將酒液與酒糟分離,取出相對清澈的部分。這道程序能去除粗糙的渣滓,讓酒體更加純淨,也為後續的熟成奠定基礎。
7. 沉澱:完成過濾後,酒液還需要靜置「沉澱」。這是一個自然澄清的過程,時間會帶走懸浮在酒液中的細小雜質,讓酒色逐漸清亮透澈。這一步也能讓口感更為圓潤順滑。
8. 蒸酒:「蒸酒」是提升酒精濃度的重要步驟。透過蒸餾技術,能萃取出更純淨的酒液,使酒體香氣更集中、口感更濃烈。這個階段決定了老酒的勁道與層次感。
9. 封存:釀造完成後,會進行「封存」。將酒液再次裝入陶甕中密封,隔絕空氣與雜質,避免發酵過度或受到污染。這是確保酒品品質穩定的關鍵動作。
10. 熟成:最後的「熟成」則是時間的魔法。隨著歲月推移,老酒的顏色由紅潤轉為深沉,口感也從鮮甜逐漸走向醇厚圓潤。熟成時間越長,酒的價值與風味就越高,這也是馬祖人引以為傲的釀酒精神。馬祖酒廠最有名的就是「八八坑道酒窖」,利用花崗岩坑道的恆溫恆濕環境進行陳釀,讓酒香更為濃郁。
馬祖高粱:戰地風情孕育的剛烈酒香
馬祖高粱酒(也稱馬祖高粱或陳高)是台灣離島馬祖地區的代表性酒類。在1950年代,馬祖因軍事管制與物資匱乏,居民開始發展釀酒以自給自足。1956年,官營馬祖酒廠正式設立,標誌著大規模生產的開始。這不僅解決了當地飲酒需求,還成為馬祖經濟的重要支柱。現在馬祖地區的主要酒廠以官營轉民營的馬祖酒廠為核心,生產多款高粱酒跟老酒。

馬祖高粱以清香型白酒為主,強調傳統古法釀造,融合當地獨特的花崗岩坑道儲存技術,讓酒體更為醇厚順口。
馬祖高粱的釀造採用傳統固態發酵法,強調純糧原料與手工工藝,圖片是儲存在八八坑道內的高粱酒桶,還會有儲酒記錄卡。

馬祖高粱的主要步驟如下:
- 製麴:以小麥為原料,加水壓塊後發酵數月,製成酒麴,提供酵母與酶。
- 原料處理與發酵:選用高粱(金門常進口加拿大或烏克蘭高粱),混入大麥、豌豆,磨碎煮熟後拌入酒麴,進行固態發酵,需數週控制溫濕。馬祖酒廠使用「二蒸二酵」工藝,即發酵與蒸餾各重複兩次,讓酒體更純淨。
- 蒸餾:發酵酒糟蒸餾,分離酒頭(第一鍋)、酒心(中段)和酒尾(第三鍋)。第一鍋酒頭雜質多,口感烈澀,不好喝,常丟棄或用於其他用途;中段酒心純淨醇厚;酒尾則淡薄。金門高粱酒的「二鍋頭」即源自清代工藝,指更換第二鍋冷卻水後蒸餾出的中段酒心,風味特殊、醇厚甘香,被視為酒之菁華。平常市售高粱酒多為第一鍋與第二鍋混合勾兌,平衡風味;純二鍋頭則更純正、好喝,常作為高檔產品。
- 陳釀與勾兌:原酒儲存陳化,去除雜質,提升香氣。馬祖酒廠利用獨特坑道恆溫環境陳釀至少3-5年,去除雜質,提升香氣。最後勾兌調配成成品。陳年酒即指此類長期熟成酒。金門也注重陳釀,但規模更大。
整個過程注重自然條件,馬祖的氣候與地質讓酒更具獨特風味,常被形容為「香醇不嗆、回甘持久」。相較於其他地區的高粱酒,馬祖高粱常被視為「時間釀造的極品」,其故事不僅是酒的歷史,更是馬祖戰地文化與民間智慧的縮影。
馬祖高粱與金門高粱的比較
馬祖高粱與金門高粱都是台灣知名清香型高粱酒,源自戰地需求,但因地理、工藝與市場差異,有以下不同之處:
- 歷史起源:馬祖高粱始於1956年馬祖酒廠設立,受戰地影響,強調傳統民間工藝;金門高粱則始於1951年金門酒廠,由私營轉官營,軍方推動大規模生產。
- 釀造工藝:馬祖採用傳統古法、二蒸二酵,麴種獨特,坑道陳釀至少5年,注重自然陳化;金門則採高科技、大規模生產,同樣使用固態發酵,但更工整化,儲存時間較短。
- 風味特點:馬祖高粱更順口、香氣濃郁,回甘不嗆,酒精含量較低(如47%陳高),適合小杯啜飲;金門高粱較烈、酒體厚實,酒精含量高(如57%),適合行家或新手。
- 市場與流行:馬祖高粱產量較小,強調年份與限量,價格中高,適合收藏;金門高粱銷量大,受退伍軍人推廣,價格親民,市場佔有率高。
- 其他差異:馬祖高粱常與陳年老酒結合,私釀傳統強烈;金門無明顯私釀文化,且其大麴酒(頭鍋酒頭)定義明確,價格較高,而馬祖更注重整體陳釀。
總體而言,馬祖高粱更偏向精緻傳統,適合細品;金門高粱則是大眾化、強勁風格。兩者常被酒迷PK,馬祖常勝在順口度。
馬祖高粱酒風味順口不嗆,金門則烈勁厚實,兩者皆以58度為經典。八八坑道系列如58度陳高,陳年至少3年,酒香撲鼻;頂級陳高更達12-15年,價格約1200-1480元台幣。 陳年酒的概念是「越陳越香」,但需注意:10年的酒就是10年陳釀,放了5年也不會自動變15年,仍然是10年陳釀;15年高粱酒價格約1000元台幣起,視品牌而定。
私釀酒小常識:每戶不超過100公升
馬祖有悠久的私釀傳統,尤其在軍管時期(1950-1990年代),居民為節省開支常偷偷自釀老酒或高粱酒,儘管當時嚴禁私釀以控制糯米等原料流通。但現在已經受到菸酒管理法的限制。
根據台灣《菸酒管理法》,政府為符合民情需要,菸酒管理法對自行產製米酒、小米酒或水果酒供自用,有未逾一定數量且供自用者不罰之規定。財政部公告「一定數量」,是指「產製之成品及半成品合計每戶不超過100公升」且「供自用」兩者同時成立時,始有不罰之適用。民眾如自行釀造酒品倘涉及販賣行為,即使查獲數量未達100公升,皆非屬供自用之範疇,應依法裁處。因此每戶私釀酒(包括成品及半成品)的總量以100公升為限,未超過此額度不予處罰。這適用於自用,不得販售。私釀多靠經驗與天候,無精密數據,常用糯米或高粱,風味因家庭而異。
此外,馬祖酒廠有「家戶配售」制度,如春節或秋節配酒,設籍滿6個月縣民可按戶口人數優惠購買(例如戶口滿6人可加購1打),但這是酒廠產品而非私釀。
結語
台灣高粱酒從戰地坑道到現代釀造,融合歷史與工藝,馬祖八八坑道象徵堅韌,金門二鍋頭彰顯精華,都承載酒香故事。品嚐時,記得第一鍋的澀烈與第二鍋的醇美,感受這份來自離島的風味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