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山」再一發!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小U說ta要休學,我怕ta不清楚所有休學與否對升學影響的全貌,因為招集學校相關處室代表,與小U及家長,開了一場"個案會議"。
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擺明著從升學的最有效益選擇,及人生的流暢度規畫,「不休學」應該是最佳選項,有關「休學」可躲避掉的各種負面因子,應在正面因子的覆蓋下都要能想辦法克服才對吧?!
但是,為什麼,小U,還是,選擇,休學???
見山又是山,見水又是水。
老實說,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小U想休學的真正原因,但我看到《深刻認識一個人》第65頁,有關『陪伴的特點』時,我自行對號入座了,我心中的,答案:
🧡陪伴的特點
❦ 對陪伴來說,最重要的一點是耐心
。信任需要時間。善於陪伴的人展現哲學家Simone Weil所謂的「消極的努力」(negative effort),也就是克制自己,有所保留,注意他人的狀況。
「最寶貴的禮物不是自己千辛萬苦找到的,而是等待來的。」
❦ 了解別人永遠是個容易受到攻擊的主張。如果你太激進,過於急躁,別人就會退避三舍,對你豎立高牆。
人會理所當然護衛自己的心理,只有在他們覺得適合的時候,才會開啟大門。
一個人知道你尊重他們的隱私,才會願意吐露自己的隱私。
你必須讓他們知道,你把他們的保留,看成是一種尊嚴,你把他們的深藏,視為他們尊重自己的一種訊號。
❦ 陪伴是了解一個人的必經階段,因此陪伴是如此溫柔、有節制。
正如英國文學家D. H. 勞倫斯所言:
不管是誰,如果你想接觸生命,都得小心翼翼、躡手躡腳,就像走向在樹下依彼此的母鹿和小鹿。一個暴力的姿態、自我意志的激烈表達,都會把生命嚇跑……如果你安安靜靜,放棄自我主張,完全展現深層、真實的自我,用這種方式去接近一個人,就能了解生命中最微妙的感動。
❦ 陪伴還有一個重點,是「以他者為中心」。好的陪伴者不會去控制別人,不會主導該要怎麼走,但也不是被動的旁觀者,他們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走在自己的朝聖之路上,陪伴者的任務就是,在他們需要你時候現身,幫助規畫路線,包容個體差異,忍受別人的錯誤,才能建立信任,陪伴也意味著交出權力。
善於陪伴的人懂得在場的藝術,不必說什麼至理名言,只要出現在他身邊,關心他在那個時間點經歷的一切就夠了。
☙ ❦ ❧
聽到小U要休學,可能已讓我先入為主地認定,這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為了讓ta及時回頭,當時又時值期末,我焦慮躁進的處理方式,也許那場個案會議給ta及家長很大的壓力?也許我不該跟家長指出我懷疑小U有心理創傷?也許小U和家長對我的信任度沒有我以為的那麼穩?也許我認為休學不是個好決定的態度讓他們無法認同?也許為了安撫ta與家長,我舉了其他導生的例子來說明,這讓ta們很怕也變成我口中的例子?也許就是這樣,反而把ta們給嚇跑了🤦♀️…… I am sorry……
精神科學醫師伊恩•麥克里斯特說,要了解某件事情,我們選擇的模式決定我們會發現什麼。
我很慶幸又愧疚的覺得,我選擇了這個“頓悟我原來不夠好好陪伴”的模式,至少可提醒我自己,未來,不要再那麼躁進了......
我雖已跟自己約好,開學後敝班的高三這一年,最重要的任務是陪伴;但是陪伴原來還是有很多「訣竅」的!!!
閱讀此書,讓我更知道,如何,好好的,陪伴。
想 見山,但是山被雲霧遮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