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動力(Boston Dynamics)與豐田研究所(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TRI)在 2025 年 8 月 21 日釋出了一支新影片,展示了他們在人型機器人 Atlas 上的最新研究成果:大規模行動模型(Large Behavior Model, LBM)。這項突破,標誌著人型機器人正加速邁向「AI 物理智能」的新篇章。
Boston Dynamics 在影片中指出,他們正嘗試讓 Atlas 藉由 端到端(End-to-End)語言條件政策,能夠直接從影像或語音輸入,生成對應的動作與行為。對業界而言,這不只是一個控制方法的革新,更代表著人型機器人正逐步跨越「表演展示」到「實用應用」的門檻。
🔑 為什麼這項合作值得關注?
- 全球最頂尖的人型機器人 × 日本汽車巨頭 Boston Dynamics 是人型與四足機器人的標竿企業,Atlas 曾以後空翻、跑酷等影片震驚全球;TRI 則是 Toyota 專注於 AI 與機器人的研究機構。兩者合作,不僅意味著技術上的融合,也透露出產業巨頭正認真押注「通用人型機器人」。
- 大規模行動模型(LBM)的登場,這與大語言模型(LLM)的概念類似,只不過訓練對象從「語言」變成「行為」。透過海量的感知資料與強化學習,Atlas 能夠在長時間任務中執行連貫、合理的動作。
- 端到端學習的顛覆性 傳統上,機器人需要經過「偵測 → 理解 → 規劃 → 控制」的繁瑣流程;端到端控制則是直接輸入感知資料,輸出動作指令。這樣的好處是:更快、更靈活,並且能透過數據學習獲得複雜的技能,而不需人類工程師一條一條寫規則。
📊 Atlas 的技術演進
Boston Dynamics 早在 2023 年就推出了「全電動版 Atlas」,身高約 150 公分、體重 89 公斤,以鋁合金與 3D 列印鈦合金結構為骨架,搭載高扭力馬達與高效減速機,擁有 28 個自由度。它能夠完成 跑酷、翻滾、搬運 等極限動作,展現了頂尖的動態平衡能力。在這次的新研究中,Atlas 不再只是「肌肉強健的表演者」,而是進一步結合「大腦」——透過 LBM,Atlas 將能:
- 聽懂語音指令並做出對應動作;
- 根據環境影像即時調整行走與抓取策略;
- 在長時間、多步驟任務中保持行為的連貫性。
這對於未來進入工廠、建築工地、甚至醫療與災害現場,都有革命性的意義。
🌍 國際視野:Atlas 與其他人型機器人的比較
- Tesla Optimus Optimus:走的是「端到端學習驅動」的極端版本,強調由 AI 模型直接控制機器人行為。相較之下,Atlas 保留更多傳統工學控制與 AI 的結合,代表兩種不同路線:
Optimus:更快迭代、更依賴數據。Atlas:更穩定、更注重物理工學基礎。
- 中國與日本的挑戰者:中國的星塵智能(Astribot S1)、小米 CyberOne、日本川崎的醫療機器人計畫,都在追趕這場競賽。尤其日本企業強調「社會實用性」,中國企業則透過成本與市場規模切入。
- 歐洲的研究型計畫:歐盟資助的 ENDEAVOR、SIREN 等專案則以「倫理、法規、社會接受度」為焦點,和美日的技術主導形成對比。
🏗 產業應用與未來想像
人型機器人的潛在應用非常廣泛:
- 製造業與物流:重複、危險或體力消耗大的任務,如搬運、組裝、檢測。
- 建築工地:危險區域巡檢、搭建輔助。
- 醫療與高齡社會:陪護、物資遞送、緊急支援。
- 救災任務:進入人類難以抵達的區域進行探索與救援。
TRI 與 Boston Dynamics 的合作,正是要把這些想像推向現實。當 Atlas 能真正理解「上下文」並自主調整行為,它就能成為一個值得信賴的工作夥伴,而不只是科技展的明星。
📌 結論:人型機器人的「AI 大腦」時代已啟動
- 人型機器人不再只是展示 —— 透過 LBM,Atlas 正邁向真正的工作場景。
- AI 與工學的深度融合 —— 從油壓時代到電動化,再到 AI 驅動,Atlas 的進化正映照整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脈絡。
- 國際賽局加速 —— 美、日、中、歐各自的戰略,讓人型機器人的未來更像是一場「全球協作與競爭」的科技劇。
讀完這篇文章,你會發現:Atlas 不只是「翻跟斗的機器人」,而是邁向 具備 AI 行為智慧的全能助手。而 Boston Dynamics 與 Toyota 的合作,也許正是開啟下一個十年的關鍵一步。
👉 延伸閱讀:
- Boston Dynamics 官方影片《Getting a Leg up with End-to-end Neural Networks》
- TRI Robotics Research 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