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揭示日本汽車產業自動化新高峰
根據國際機器人聯盟(IFR)在 2025 年 7 月 15 日公布的初步數據,日本汽車產業在 2024 年安裝了 約 13,000 台工業機器人,比前一年成長 11%,同時也是自 2020 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這個數字不僅顯示了日本製造業的強韌回彈力,也暗示著「汽車製造」這個百年產業正在迎來一次深層的重組——從內燃機到電動車,甚至氫能引擎的多元化轉型,都需要機器人來打底。
日本:世界機器人製造的中樞
在全球視野中,日本依舊是無可撼動的機器人製造大國,占據全球 38% 的產量。這樣的優勢反映在勞動現場:2023 年,日本汽車產業的機器人密度(每 10,000 名員工擁有的機器人數量)達到 1,531 台,全球排名第四,僅次於斯洛維尼亞、南韓與瑞士,超越美國與德國。
這背後傳遞的訊號是——日本並非單純「倚賴便宜勞動力」的製造國,而是靠高度自動化支撐生產競爭力。這種結構也與日本人口老化、勞動力短缺的現實相呼應:工業機器人,已經成為維繫日本製造業不可或缺的「隱形勞工」。
汽車業轉型帶動機器人需求
數據的背後,更重要的是趨勢。日本汽車業正在經歷結構性重組:
- 電動化:各大車廠正擴展電池電動車(BEV)與燃料電池車(FCEV)的產品線。
- 氫能探索:除了 BEV,日本車廠也投注資源於氫燃料內燃機,作為替代能源的另一選項。
- 多元組合:這種「多線並行」的戰略意味著生產線必須快速切換,對工廠自動化柔性提出更高要求。
汽車產業長期以來約占日本全年機器人安裝量的 25%,僅次於電機電子產業。2024 年電機電子業的安裝量約 14,000 台,雖然比前一年下降 5%,但依然是日本機器人需求最大的部門。
這說明了:汽車業的復甦,正在填補其他產業需求的波動,形成日本自動化的「雙引擎」。
不只是工廠:日本要打造「機器人社會」
IFR 主席伊藤孝之(Takayuki Ito)強調:「機器人不僅改變了日本工業職場,也推動了日常應用的發展。」
這句話的落點,正好與今年夏天大阪世博會上的 「未來創造機器人週(Future Creation Robot Week)」 呼應。
這場 7 月 13–19 日舉行的活動,設計了三大展區:
- 未來工廠(Future of Work):展示如何透過機器人改善製造業效率與安全。
- 未來技能(New Skills for Future Workplace):聚焦教育與人力培訓,探討人類如何與機器人協作。
- 未來社會(Future Society with Human-Robot Collaboration):描繪人機共生的生活樣貌,從醫療、照護到家庭服務。
換言之,日本試圖把「工廠內的機器人革命」轉譯成「社會層面的生活革命」。
對觀展民眾而言,這不只是看熱鬧的科技秀,而是對「我們未來如何與機器人共處」的一次公開測試。
專欄觀點:日本的選擇題
值得關注的是,日本的汽車轉型與機器人應用,並非只是「效率提升」的問題,而是關乎產業生存與國家戰略。
- 電動車困境:相較於中國在 EV 產業的爆炸性成長,日本車廠起步相對保守。如今他們押注於多元能源(電池、氫能),這在全球市場是否能形成獨特優勢,仍待觀察。
- 機器人競爭:雖然日本是機器人製造大國,但來自中國與韓國的挑戰正逐漸升高。若要維持領先,日本必須不斷在精密製造與 AI 融合上創新。
- 社會接受度:機器人走入生活領域,從餐飲到醫療,文化層面的「接受與信任」也成為關鍵。日本向來擅長把技術轉化為文化符號,從《鐵臂阿童木》到 Pepper 機器人,這可能是他們與歐美最大的差異。
換句話說,日本的挑戰在於——如何把「機器人優勢」轉化為「全球競爭中的獨特敘事」。
日本機器人故事的下一章
回顧這次數據與展覽,日本汽車產業的機器人安裝量不只是工業統計,而是一個宏大敘事的縮影。
它反映出三個層面:
- 經濟層面:自動化彌補勞動力缺口,維持產業競爭力。
- 技術層面:多元動力車型要求靈活生產,催生新一波機器人需求。
- 社會層面:從工廠走向家庭,日本正在實驗一種「機器人社會」。
未來十年,日本是否能憑藉機器人優勢,抵禦中國電動車攻勢、重塑全球汽車地位?抑或成為「技術領先但市場落後」的矛盾案例?
答案將取決於他們能否把這些「13,000 台機器人」從工廠的產能數字,轉化為社會的集體信任。
而這場故事的下一章,或許就從大阪世博的「未來創造機器人週」開始書寫。
📌 參考資料
-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 (2025/07/15) – Japan’s Car Industry has Highest Robot Installations in Five Years
- Expo 2025 Osaka – Future Creation Robot Week (https://fcrwee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