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Katherine站在櫃檯,緊張到連叫號都害羞;第二天,正式上班,卻沒想到被安排到「外場」。
說實話,Katherine原本以為外場只是「擦桌子、收垃圾」這麼簡單。外場是整家店的「門面靈魂」。顧客進來第一眼看到的是什麼?不是廚房、不是櫃檯,而是桌椅、地板、環境。乾淨與否、舒適與否,直接決定了顧客要不要留下來。Katherine意識到:外場,責任重大。
外場的五大任務
1. 送餐到桌
現在很多人喜歡直接用手機掃桌上的 QRcode 點餐。這聽起來很方便,但對外場人員卻是挑戰。因為立牌號碼容易找,但 QRcode 點餐卻要靠記憶區域位置。若沒有先熟悉桌號分布,送餐就會繞來繞去,浪費時間,也顯得笨拙。
Katherine一邊送餐,一邊暗暗告訴自己:「記桌號,就像記公司分機號碼一樣,要快速定位。」當Katherine送餐準確、迅速時,看到顧客點頭或笑一下,那一瞬間真的很有成就感。
2. 清潔桌面與椅子
麥當勞的清潔 SOP 很嚴謹。擦桌子的布、擦器具的布、擦油膩餐檯的布,全都要區分清楚,邊角還有顏色標記,不能混用。步驟也固定:先把酒精噴在布上,再擦桌面與椅子。
第一次彎腰擦桌時,Katherine突然想起在新加坡銀行上班的表姐。她年輕時只是個工讀生,卻因為「擦椅腳擦得一塵不染」被後來的老闆(也就是表姐夫)賞識。當時聽來還有點誇張,現在Katherine自己彎腰擦椅腳,才明白:細節就是格局。
看著一張張桌子被擦亮,空間乾乾淨淨,客人進來時眼神放鬆下來,Katherine竟然覺得開心。那是一種「營造氛圍」的快樂。
3. 地面清潔
速食店最常掉東西:玉米粒、薯條、餐巾紙、收據……隨時都會有新的「驚喜」出現在地上。外場的責任,就是隨時掃。
但有個小技巧:動作要「快、輕、準」。因為客人正在用餐,不能一邊掃一邊吵到他們,也不能動作太大打擾氣氛。Katherine說:「我如同徐志摩,悄悄來,悄悄走。」那一刻,Katherine突然覺得自己像個隱形的翅膀,「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4. 垃圾桶清潔
這一項,讓Katherine第一次感受到「速食店環保學」。
速食盒子看似輕飄飄,但一丟下去就是大體積,垃圾桶很快滿。於是要用三角工具把盒子壓扁,延長容量。但再怎麼壓,超過七分滿就得換袋。
而且垃圾袋不是單層,而是兩層。第一層用來裝垃圾,第二層防止滲漏。新袋子套上時,要先在角落打結,固定不跑位。看似小細節,卻是讓整個流程「不出差錯」的關鍵。
Katherine邊學邊想:原來這就是「標準化」的力量。哪怕是倒垃圾這麼小的事,也有 SOP,也能做到高效率。
5. 收托盤
顧客離開後,要把托盤送回廚房,擦拭乾淨,再鋪上新的餐紙。看似輕鬆,卻是一場「耐力賽」。
聽一位同事說,他第一天太賣力,擦了將近兩百個托盤,結果手腕直接腫起來。那一刻Katherine才驚覺:外場的工作,不只是「簡單重複」,而是需要體力與節奏控制。
「擦桌子,就像擦心」
在做這些工作的時候,Katherine說她的腦子突然閃過一句佛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開始覺得,每次彎腰擦桌子、掃地,其實不只是清潔,而是像在擦拭自己的內心。每一次認真,都是在提醒自己:心靜,環境才會乾淨;環境清,心也隨之清。
這讓我想起寺廟裡的小和尚,每天清晨都要掃地。也許,那不只是保持環境整潔,更是一種修行。
第二天的總結
Katherine說實話,手真的很累。從擦桌子到收托盤,每一個細節都需要彎腰、伸手、出力。
第一天,Katherine還在適應環境,害怕喊號;第二天,已經能熟悉桌號、能掌握外場流程。從一開始的生疏,到逐漸上手,那種「漸入佳境」的滋味,其實很美妙。
Katherine心裡默默告訴自己:這是一份「生活修煉」。每天都有新的學習,新的細節等待她去體會。
啟示
- 再小的工作,也有專業
無論是壓垃圾袋還是擦椅腳,只要用心,顧客就會感受到。這就是職業精神。 - 外場,是修煉人心的地方
彎腰擦桌子時,學到的是謙卑;悄悄掃地時,練到的是細膩;送餐到桌時,培養的是敏捷與觀察力。 - 每天比昨天多一點熟悉
職場成長,不是靠一次飛躍,而是靠每天一點點累積。今天比昨天更懂 SOP,明天比今天更有效率。 - 態度,決定了你的光彩
表姐當年靠「擦椅腳」贏得賞識;Katherine今天靠「擦桌子」找到喜悅。其實真正吸引人的,不是職稱或薪水,而是那種「把小事做到極致」的精神。
別害怕從小事開始,因為小事做得好,就會帶來大不同。
每天讓自己比昨天更進步一點,哪怕只是擦亮一張桌子、送準一份餐,也足以點燃你心裡的光。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