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你以前做過多少完美的計劃嗎?有哪個是你有實際行動過?
Line 跳出了一個訊息:
「你現在住在哪裡?」我大學同學傳訊息給我。
「我現在住台中,你呢?」我回了他。
「我在老家的彰化,這邊好無聊,工作薪水又少。」
「有考慮過到其他地方住?」
「想過啊,但一想到要搬家就頭痛,哪裡都覺得不是我的地方。」
「是喔,如果你想搬離原生家庭,我可以給你建議。」
「歐~說來聽聽。」
「下週末有空嗎?聊一下,順便吃個飯。」我遞出邀請。
「好啊,那就下週末見。」
我們之後約了見面時間,我就收起手機,繼續看我的書。
我在搬出來住之前,沒有想太多,因為我明白:腦袋轉得越久,腳步就會越沉重。
咖啡裡的冰塊因為融化,產生撞擊的聲音,它提醒了我:不動,就會慢慢消融。我放下書,喝完桌上剩下一口的咖啡,到櫃台結帳就出發了。出發去完成一趟,沒有計畫的旅行。
你覺得旅行需要計畫嗎?我的答案是不需要,對我來說只需要個目的地,其他的都隨便。
我相信這樣的旅行,有些人會很擔心,擔心要怎麼去目的地,晚上要住哪裡,預算要花多少。但比起這些煩惱帶來的擔憂,我更擔憂的是我沒有做出任何的行動。
「每天微小的、持續的行為所產生的長期巨大影響。」這是暢銷書《原子習慣》的核心。要是人生的某些時刻,能帶來微小且正向的改變,人生會過得不一樣。但這前提是要有改變,而改變源自於行動,沒有行動等同於紙上談兵。
我不想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我的朋友都說我行動力很高,可是他們不知道的是,只是因為我沒有想很多。
比起考慮一堆事情,我更喜歡在行動中修改方向。用負面的角度看待,可以說是魯莽,但我更願意相信這是「積極」。
鑰匙插入機車,打開電源,發動機車。等待熱車的過程中,我想到當天也是這般的太陽,如此的炎熱。
那年我離開軍旅生活,回到老家到處投履歷。我沒有鎖定故鄉的工作,因為我知道這裡的機會不多,不論是工作機會,還是薪水,但我更明白的是,這裡欠缺的,是未來的機會。所以我毅然決然地選擇了城市,那是我的下一站。
手機的 App 發來通知,要我在下週平日選個時間去面試工作,那份工作我需要騎車 1 小時以上,這份工作我需要離鄉背井,所以我同時也約了在那城鎮的房東看房。那天,我的腳步從家鄉的土徑,踏上了一條通往未知的長路。
我要計畫幾點起來吃早餐,幾點出發去面試工作,還有什麼時候要跟房東看房子。這些我都沒有計畫。
你可能會問:你都不計畫,那有辦法順利完成任務嗎?
對,沒有錯,我不是毫無計畫,而是我的計畫很簡單,把重要的事情時間間隔三小時,不會互相影響就好。像幾點回家這種門不門禁的問題,就放在一旁不用考慮。
那時的天氣跟今天一樣,我的機車熱好了,就出發了,而這趟旅程不是為了面試,也不是為了找租屋處,而是為了放鬆身體。如果是放鬆身體,去哪好像都可以,那就去山裡吧。
我戴上耳機,放了一首音樂,開啟隨機撥放,讓命運決定哪一首歌會陪伴我完成今日的旅程。如此的隨意,開始才會顯得輕鬆。
到了下週末,我跟朋友約在一家美式餐廳。店裡的氣氛很特別,門口是木質地板,推開厚重的大門,第一個進入耳朵的聲音,是掛在門上方的門鈴聲。
一樓的地板是類似我老家的石頭地板,像是我回到家吃飯。
我們坐在櫃檯正對面的位置上,服務員遞上菜單,簡單介紹後,為我們把空空的玻璃杯裝滿,便離開了。
「你住在這附近多久了?」老朋友開口問我。
「兩年左右。」
我喝了口水,「你在你家那邊過得好嗎?」
「還過得去,但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這怎麼說?」
「每天都在搬米,回到家腰酸背痛,什麼事情都不想做,只想躺在床上滑手機。」
「這不是你期待的生活嗎?」我開玩笑的問。
「是沒錯,但好像少了什麼東西。」
「少了什麼?」
「活著的感覺。」
我知道他缺少什麼,他想要能主導自己的生活,而不是父母說什麼就去做什麼,那樣的生活既沒有掌控感,也沒有自由。
我知道他需要一帖猛藥,能徹底改變他的現狀。
我向服務員點了份餐點,讓服務員把菜單收走,起身去拿餐具。
我回到位子上,問到:「所以你想離開那個家?」
「也不是說想離開,就是…。」
聽到這我便打斷他,「是?還是,不是?」
「額…是。」他的口中吐出他埋藏在內心深處的答案。
「那你想過該怎麼做嗎?」
「有是有,而且我也有問過我姐,她也有給我建議。」
「你做了哪些事?」
「就是上找工作 App ,看這個城市裡有什麼樣的工作。」
「嗯..然後呢?」
「還有看了這附近房子的租金,好貴啊。」
「還有嗎?」
「沒了。」
服務員端上薯條,我拿起一個比較短的薯條沾了點番茄醬,放入口裡。
「你知道,你欠缺的是什麼嗎?」
「我缺少的是行動。」
「沒錯,所以你在猶豫什麼?」
「我也不清楚,但我好像怕什麼一樣。」
「是不是怕改變,要離開原本熟悉的生活。」
「這麼一說好像是這樣。」他像是恍然大悟般地睜大眼睛。
很多人跟他一樣,內心有很多的想法,但卻沒有實際的行動。
寧願成為思想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也不願意為了自己做出點可以改變現實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