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東羅馬/拜占庭帝國中,理論上,「皇帝」本人,就是最高的軍事領袖。原本拉丁文的Imperator一詞,就已有著統帥(大指揮者)的意涵,已如前述。
理論畢竟不總是匹配現實。皇帝終究不會分身術,在忙於他務時,一個最高軍事代理,有時候是必要的。於是,其他職位就漸漸地視情況而可能變相成為了真正的帝國大元帥。例如,在十世紀時,帝國職業常備軍「Tagma系統」的隊長,Domestikos,就常扮演著這樣的角色。
只是,「誰才是真正的帝國大元帥?」,若按照學者Kaldellis的說法,於馬其頓王朝時,並沒有具體的規定,皇帝的意志很大程度左右了職務的角色。
也就是說,當皇帝很信任Domestikos、把兵權下放給他時,他就是大元帥。但當皇帝決心要自己領兵時,那皇帝才是真正的大元帥。
如果皇帝既不信任Domestikos、也沒空時,那他可能會乾脆創立一個新的職位,把親信塞到那裡擔任實質的大元帥職位。
有時候擔任Domestikos的將軍威望實在太強,即使皇帝不信任他、把他的職務降級,他依然會在軍隊中,享受接近於全軍總指揮的威望(例如在987年叛變的巴爾達斯.福卡斯,他被降級後依然在小亞細亞受到擁戴)
——所以,誰才是真正的帝國軍總指揮,那真是一個會隨時視情況、時間而變動的事情。不排除有些職務設立時原有擔任總指揮的意涵,但也會隨著歷史升升降降……
這就像是中文的「太尉」本來也是最高軍事長官,後來慢慢變成一個虛銜一樣,職位的涵義畢竟是變動的。
&
圖片:二十世紀繪製的東羅馬十世紀名將插畫
圖片來源:
The Vinkhuijzen collection of military uniforms
資料來源:
Anthony Kaldellis, "Streams of Gold, Rivers of BLood: The Rise and Fall of Byzantium, 955A.D. to the First Crusad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