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成為台灣能源政策的焦點。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三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黃士修與反方代表甘崇緯(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展開激烈辯論,涵蓋能源安全、核廢料處置、地質風險與經濟成本等面向。結合深度網路搜索的最新報導與數據,這場辯論不僅為公投預熱,更凸顯台灣在能源轉型中的挑戰與抉擇。
雙方論點概述
正方黃士修強調廢核後台灣供電危機,95%電力依賴火力,導致空污與電價上漲。他引用世界衛生組織與聯合國報告,稱福島核災輻射未造成死亡或癌症增加,駁斥「核災恐懼」。黃士修主張核三耐震能力達1.384g,遠超地震標準,且成本低(每度1.5元),重啟一年可省600億元,援引美國、歐盟將核能視為綠能過渡,強調其對國家安全與經濟的必要性。他批評反核團體散布謠言,指核廢料技術已成熟,反核等同「反美賣台」。
反方甘崇緯從工程師視角切入,強調核三為40年老舊第二代反應爐,已除役,延役風險高。他列舉核三事故史(如1985年汽機洩漏火災、2001年全黑事件、2013年警報忽略),指出「浴缸曲線」顯示老化期故障率上升。甘崇緯表示備轉容量率維持6.2%以上,證明不缺電;延役需5年以上、數千億元成本,且核廢料處置無解,蘭嶼低階儲存已飽和,高階儲存場2055年才啟用,難符歐盟標準。他以烏克蘭為例,主張分散再生能源更具戰時韌性。辯論火花四射,正方批評反方政治化,反方則強調地質風險(如恆春斷層)與科學理性。雙方皆以數據為基礎,避免過度情緒化,凸顯穩定供電與長期風險的權衡。
網路搜索與公共討論洞見
深度網路搜索顯示,核三公投進入白熱化階段。中央社報導,總統賴清德8月13日重申核電重啟需「安全無虞、核廢有解、民意支持」三原則,並強調程序正當性,呼籲投不同意票。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即便公投通過,重啟需完成安全檢驗與核廢處置方案。 RFI分析,公投綁定立委罷免案,可能推高投票率,但正反意見分裂:支持者憂AI時代供電不足,反對者關注核廢與屏東在地公平。 民眾黨網站文章呼籲公投避免能源政策蹉跎,強調未來性。
環境部監測網數據顯示,2025年8月12日多地AQI良好(如基隆18),PM2.5平均15μg/m³,較2018年降三成,顯示空品改善未因廢核逆轉。 IQAir報告確認,2025年AQI標準更嚴(良好上限12.4μg/m³),但趨勢穩定。 地球公民基金會推文強調,空污防制區調整有助監管,需科學數據支撐。 公視報導,民調顯示支持重啟佔多,但綠色和平組織憂延役拖累再生能源進展。
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5》指出,2024年再生能源成長6%,太陽能與風力主導,核電增幅僅4%,預計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超煤。 中長期展望預測2050年再生能源佔比達90%,核電約10%,呼應反方對全球趨勢的論述。
評論結語
第三場發表會深化核三重啟爭議,黃士修強調經濟與安全效益,甘崇緯則聚焦老舊風險與轉型機會。最新數據顯示,再生能源快速成長,空品改善趨勢穩健,顯示廢核未導致危機,但供電穩定性與長期風險的平衡仍需謹慎權衡。公投應成為理性對話的起點,促進科學與共識並重的能源政策,讓台灣在轉型路上兼顧穩定與永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