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3日的全國性公民投票第21案,聚焦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核三)經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引發社會熱議。中央選舉委員會舉辦的第二場意見發表會,由正方代表翁曉玲(立法委員)與反方代表林子倫(台大教授)展開論辯,圍繞能源安全、環境健康、國際趨勢及經濟成本等面向展開。結合深度網路搜索的最新報導與社群討論,這場辯論不僅為公投預熱,更揭示台灣在能源轉型路上的複雜抉擇。
雙方論點概述
正方翁曉玲強調核三於2025年5月17日停機後,台灣95%電力依賴火力發電,導致頻繁停電與空氣污染加劇。她指出台灣96%能源進口依賴,核電成本低(僅再生能源1/3)、穩定且低碳,引用醫學數據指空污致肺癌攀升,每年醫療支出達400億元,凸顯火力發電危害。翁曉玲主張核電是先進國家主流(法國佔70%,美日30-40%),核三延役技術可行,全球百餘座核電廠超40年運轉,當地民調顯示67%支持重啟,核廢料技術已進步。她批評民進黨能源政策跳票,再生能源僅佔13%,遠低於2025年20%目標。
反方林子倫從能源韌性切入,主張能源安全需多元、分散、在地系統,而非集中式核電。他引用國際能源署(IEA)數據,指2024年再生能源佔新增電力92.5%,預計2026年超煤電,核電僅維持9%。林子倫強調核電風險:地震帶地質、潛在攻擊、成本不確定(如福島賠償超10兆日元)及核廢料道德負擔。他指出台灣再生能源成長五倍,PM2.5降三成,獲三大政黨共識,呼籲投資太陽能、風力、地熱,結合儲能與智慧電網,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氣候適應力。辯論中,正方批評再生能源不穩(如杜納斯風災損壞光電板),反方回應轉型是社會共識,需強化參與對話。雙方皆以數據支撐,避免過度情緒化,但凸顯穩定供電與長期風險的權衡。
網路搜索與公共討論洞見
深度網路搜索顯示,核三公投持續引發熱議。中央社報導,總統賴清德8月13日重申核電重啟需「安全無虞、核廢有解、民意支持」,呼籲投不同意票,強調程序正當性。 RFI指出,公投綁定立委罷免案,可能推高投票率,但正反意見分裂:支持者憂供電不穩,反對者強調風險。 IEA《Global Energy Review 2025》顯示,2024年再生能源成長6%,太陽能與風力主導,核電增幅僅4%,預計2026年再生能源發電量超煤。 中長期展望預測2050年再生能源佔比達90%,核電約10%,呼應反方論點。
環境部監測網數據顯示,2025年8月12日多地AQI良好(如基隆18),PM2.5平均15μg/m³,較2018年降三成。 IQAir報告確認,2025年AQI標準更嚴(良好上限12.4μg/m³),但空品改善趨勢未因廢核逆轉。 地球公民基金會推文強調,空污防制區調整有助嚴格監管,需科學數據支撐。
網路平台(以「核三公投」關鍵字搜索,最新模式)討論熱烈。一用戶分享黃國昌辯論片段,主張AI時代需穩定電力,反對者則質疑核廢料處置。 另有貼文批評公投將風險集中屏東,核廢料處置不公。 某些支持者嘲諷政府反對公投,稱「民進黨作主才叫民主」。 反方聲音多聚焦程序匆促與長期風險,部分用戶支持新建核電廠而非延役老舊機組。
公視報導,民調顯示支持重啟佔多,但綠色和平組織憂延役拖累再生能源進展。 民眾黨網站呼籲公投避免能源蹉跎,強調未來性。 這些討論顯示,公投不僅是技術抉擇,更牽涉公平與世代正義。
評論結語
第二場發表會深化核三重啟的討論,翁曉玲聚焦當前供電與健康危機,林子倫則強調未來導向的能源韌性。國際趨勢與台灣數據顯示,再生能源正快速融入系統,空品改善未因廢核停滯,但穩定供電與風險控管的平衡仍待解。公投應促成更廣泛的社會對話,確保能源政策兼顧科學、永續與共識,讓台灣在轉型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