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静香」在日本地下音樂的歷史裡始終帶著一種幽暗而神秘的光暈。這個名字既指涉藝術家三浦静香,也包括她與丈夫三浦真樹率領的樂團。從 1990 年代初期開始,他們便以一種難以歸類的聲音遊走於東京地下舞台:滄涼透明的歌聲緩慢浮現,卻隨時會被吉他噪音的牆壁擊碎;細膩如耳語的旋律,與突然潰堤的音浪並存,極端的張力正是静香的核心,也構成了他們無可替代的美學。

三浦静香的人偶創作
在成為音樂人之前,三浦静香原以人形(偶)師身分活動,她師承已故的天野可淡,製作的人形陰森美麗,細緻的表情帶有遺世獨立的孤冷氣質,宛如介於夢境與死亡之間的存在。這份美學背景直接延伸至她的音樂創作,如同歌聲裡總是夾帶著蒼白憂鬱卻又無比纖細,像是被幽暗吞沒的光線。據說在她正式開始寫歌之前,早已累積許多未公開的詩作,直到她將其中一首交給真樹譜曲,從此打開了她的音樂之門。
短短幾天之內,她便能獨立寫下多首作品,旋律和語言彷彿是從潛意識中自然流出,而最初的演出甚至完全由她一人操辦:租借場地、準備器材、登台演唱,直到第三次演出時,她邀請真樹前來觀看,身為當時日本地下迷幻音樂中堅力量的真樹被她的表演深深震撼,那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專業,而是一種無可取代的真實與原創性,兩人遂開始以雙人形式活動,逐步形成樂團。早期的曲目如〈流れ星の埋葬〉、〈パンドラの匣〉、〈あやまち〉,都已展現她對死亡、孤獨與命運的詩性體現,而〈孤独を図る〉更源自她個人極端的生命經驗。她在二十多歲時曾因胃癌大出血而瀕臨死亡,醫生甚至一度放棄,但因著對孩子的牽掛她奇蹟般康復。這段經歷被她寫成歌曲,每次演出幾乎都會演唱,彷彿成為對生命本身的宣誓。
1994 年,PSF Records 發行了他們的首張專輯《天界のペルソナ》。這張作品像是介於天堂與異界之間的聲音幻景,既有溫柔的民謠撥弦,也有毫不留情的粗暴失真吉他音牆,静香的歌聲細若游絲,卻能在厚重的音浪中穿透,像幽靈一般盤旋在廢墟上空。這張專輯奠定了樂團的獨特形象,不是單純的民謠、也不是標準的迷幻搖滾,而是將纖弱的生命之聲與噪音撞擊在一起,創造出一種既夢幻又絕望的氛圍。

1995 年,他們展開首次美國巡演,這對於日本地下樂團而言是一個大膽的跨越。行程多由貝斯手 Seven 操辦,透過郵件與美國的地下音樂推手聯繫,讓他們得以登上舊金山與洛杉磯的舞台。觀眾對他們的反應異常熱烈,甚至隨著他們的聲音起舞。想像那樣的場景:真樹的吉他聲如烈火般翻湧,静香站在中央,聲音卻是顫抖而柔軟,兩者的衝突在空氣中製造出張力,不是娛樂性的爆發,而是一種存在於矛盾中的純粹體驗。

《传承美学》
2000 年以後,樂團短暫復出,並陸續發行現場專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 2008 年的《伝承美学》。專輯名稱耐人尋味:「伝承」意味著繼承、傳遞,而「美学」則是對形式與感受的形塑,像是一種聲明,表示他們的音樂是一種從地下傳遞到未來的美學實踐。專輯收錄的是 1995 年在大阪 Namba Bears 的現場錄音,雖然是十多年前的演出,但在 2008 年才正式發表,宛如一封延遲的書信,帶著時空錯置的力量。
在這場演出裡,静香的聲音緩慢而哀傷,歌詞談及孤獨、地獄、自然與死亡。音樂推進的節奏極其緩慢,彷彿每一個音符都需要耗盡生命才能吐出,然後在某些瞬間,吉他與鼓聲卻突然爆裂開來,像是深埋的情感一夕潰堤。這種從靜謐到狂烈的轉換,正是静香音樂最具辨識度的特徵。評論家 Bill Meyer 曾形容她的聲音「或許不完美,但卻有一種罕見的真實,讓人聯想到Nico」,她並不追求技巧的無瑕,而是將生命本身的破碎與掙扎化為歌聲。
2008 年底,PSF 在東京 ShowBoat 舉辦「無盡的夢」演出,也成為三浦静香與樂團的最後篇章之一。2010年1月31日,她選擇以自殺離開人世,結束那多年來的病痛與精神困擾,樂團也隨之劃下句點。PSF Records 在悼文中寫道:「静香是日本迷幻音樂場景中最獨特的聲音」這句話既是讚頌,也是她短暫卻深刻的生命註腳。

然而,静香的聲音並沒有就此消失。死後的歲月裡,仍有錄音被發掘與再版,2019 年 An’archives 又宣告發行未公開的現場專輯《妄想の楽園》。每一次再版,都是一種召喚,提醒人們那個聲音依然存在,依然在另一個時空裡迴盪,轉瞬即逝,卻無法被遺忘,既是美麗,也是絕望;既是孤獨,也是愛。雖然無法走進她孤傲的世界,但仍能一瞥她對生命的真誠凝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