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的孩子還小得要我一手抱著、另一手拎著行李,
小小的身體貼著我,像一隻驚慌的小貓,
一離開我的視線就會大哭不止。那是一段我永遠不想回頭卻又深深記得的時光。
因為生活逼著我不停奔跑,
有些工作場合、公司獎勵旅程,我不能帶著她一起去,
那時我夜裡哭著禱告:「天父啊,我怎麼辦?」
而祂總在最剛好的時間,
安排合適的人出現:
有人臨時答應幫忙帶孩子,
有人默默把她接回家過一夜;
就這樣,一個過渡期、一個過渡期地撐了過來。
搬家的那一天,是我永遠記得的畫面。
其實,那已經是第二次收拾行李了。
第一次離開沒有成功,
所以當孩子看到我再次搬東西時,
她竟然興奮得大叫:「媽媽,我們要走了嗎?」
她立刻就蹦蹦跳跳地跟著我出門,
稚氣的笑容和聲音,
讓原本沉重的場景多了幾分勇氣和希望。
那一刻,我心裡突然覺得——
或許她比我更勇敢,
她是那個陪我一起重新出發的天使。
這些年,我做了很多外人不理解的選擇。
有人批評我為什麼不讓孩子去政府學校,
有人覺得我亂花錢送他讀國際課程;
還有人對我們的「邊走邊學」投來疑惑的眼神。
但我比誰都清楚,
孩子需要的是什麼,
他的心要怎麼被養成、他的世界要怎麼被打開。
那幾年,我們像遊牧民族一樣,
一個月總有兩三次不在家:
我帶著工作去不同的城市跑案子,
也帶著他去看世界,
在不同的咖啡館、旅館、書店和市集裡生活、學習。
有人說這樣很不穩定,
但對我來說,這是給孩子最好的養分——
世界就是他的學校,
每一個陌生城市的地圖、
每一次自己拉行李箱的勇氣、
每一個在路上學會照顧自己的經驗,
都讓他慢慢長成一個有獨立靈魂的孩子。
我以為我只是想活下去,
但祂卻悄悄地把我養成了能照顧女兒、
也能照顧別人的人。
那時的日子雖苦,卻讓我一次次看到祂的細膩:
孩子雖小卻始終平安;
我雖軟弱卻從沒缺乏;
沒有一個夜晚的眼淚是被祂忽略的。
這六年的路,像一部蒙恩的紀錄片:
從孤單走到有夥伴,
從懼怕走到相信,
從零開始的家,慢慢被恩典填滿。
現在的我,不再需要用眼淚證明堅強,
因為我知道——
每一次跌倒都換來了站起來的勇氣;
每一次呼喊都換來了更真實的擁抱。
這條路不完美,
但因為有祂,就成為值得記錄的恩典軌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