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片來源:
- 影片屬性:生活風格
- 對我的啟發度:★★★☆
- The Paradox of Choice: Seeking Good Enough選擇的兩難:學會滿足於「剛剛好」,今天這集Postcast,是由哇賽心理學主持人蔡宇哲老師根據日常生活中買手機iPhone挑款式的經驗,因為選項太多而感到決策疲勞發想而出的議題,他找尋了一些相關論文來分享給大家的一集節目,「選擇」這個議題可大可小,從買東西挑種類/款式/價錢等不同選項,大到人生的決定發展/目標/規劃,但今天的題目沒有討論的那麼大,還是先以購買東西這種較生活化議題出發,來思索一些在日常中可能帶來的困擾及對我的啟發,尤其身為天秤座這種猶豫不決的個性更加深我對生活選擇的這種困擾,讓我著實花費不少時間跟精力去消耗在選擇這件事情上。
- 影片探討了選項過多可能導致的不快樂現象,這與人們普遍認為更多選擇等於更多自由和快樂的觀點相悖,當學擇變得更多元化時,所引發的決策疲勞、決策癱瘓和時間成本增加等問題,並強調在多重選項中,人們更容易產生後悔並歸咎於自我選擇,而非產品本身。最終,影片建議聽眾放棄追求「最佳」選擇的思維,轉而採納「夠好就好 (good enough)」的心態,這不僅能提升生活滿意度,也與「知足常樂」的古老智慧不謀而合。
「當你的選擇太多的時候,你不知道哪一個選擇才是最好的,那最終你又想說算了算了,你既然沒有辦法下最好的決定,最保險的方法就是不要下決定。」
「時間對每一個人來講,都是很寶貴的成本,但我們在生活當中很容易去忽略他。」
- 這2段話說明了太多選擇耗費我們的時間跟精力,所引發的決策疲勞(Decision Fatigue)、決策癱瘓(Decision Paralysis)和時間成本增加等問題,主持人也提到許多成功人士(如賈伯斯、祖克柏)會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決策,以保留精力處理更重要的事務,印證了決策疲勞的普遍性。相信大家常常在一些生活中花費大量心力與腦力進行選擇/比較與思考,比如每天上班的衣服樣式跟顏色?早午晚餐吃什麼?便利商店裡的飲料該怎麼挑?其實真的還滿燒腦,甚至有時候挑一挑在可買可不買的情況下因無法找到「最佳選項」而最終放棄購買,比如說滑鼠沒壞但不敏感,但因為選擇太多,在消耗大量腦力後反而放棄購買或是參加市集有推銷產品,但在面臨五六十種口味的情形下最後因為難以決定而放棄購買,但別忘了,這種因選擇消耗的時間成本是很高的,不只是時間的浪費也是日常的精力損耗,人每天的精力跟注意力是有限的,花太多日常生活中的瑣碎決策,注意力就無法在更重要的事情中做出正確的決定。
知足常樂:「我們並不一定要做 Best,就是最佳決策,你只要做夠好的決策(good enough)就好了。」
- 講者在深入研究心理學資料後頓悟,並提出解決選擇困境的關鍵:「我們並不一定要做 Best,就是最佳決策,你只要做夠好的決策就好了」提醒我們在資訊爆炸、選擇過多的現代生活中,應當縮小選項範圍,釐清自己最在意的關鍵因素(例如他提到挑手機他注重的是價格和螢幕大小),而我要加入到我的人生解析中的關於生活選擇,(人生解析一詞來自一本書:四十歲起的人生課,那本書作者強調一個人的人生準則要自己定義,否則就只能按照別人的規矩度過人生):
生活瑣事簡單化,專注於提升人生重要且真正嚮往的目標及夢想。
- 衣服乾淨簡單:集中款式2~3款基本款,上班跟休假時都能穿的,顏色不同即可,但需要符合得體的標準。
- 飲食簡單化:早餐不吃/中午沙拉/晚上隨便吃(但價位不超過200)->來自一日一全餐的概念。
- 運動規律:每天固定跑2公里,依表操課做脊椎拉伸及柔軟度訓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