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無處不在,但大家又有否曾仔細端詳過,廣告的文字與元素?
你看完這篇文後,你會發現,廣告的荒謬與謊言。
貸款廣告


貸款廣告,賣點通常是:「快速」、「方便」、「獎賞」。例如AI智能批核貸款、無需入息證明、現金回贈、現金快速到手、長還款周期等。
貸款廣告主打「支持你」、「急你所急」、甚至是「有生活態度」的渲染。
可是,貸款廣告都共同忽略了一個重點。那個重點就是:你他媽的還款利息是多少?

貸款,重中之重就是還款利息。你說借了你錢有多麼酷、有多麼方便,都是在外圍繞圈。
信用卡廣告同理。信用卡都是主打方便、酷、回贈,可從不曾提及那可怕的高利息。
深圳種牙




種牙的廣告這次有直接點了,有提及價錢,不像貸款廣告般。
可是,種牙的廣告這裡的賣點,卻窮得只剩下錢了。全都是宣傳自家店鋪有多便宜。頂多還宣傳走路到自家店鋪有多近。
如果有看一些抖音什麼的,那一些宣傳還說自己查價格有多方便的。(提外話,那些廣告的戲很假)
可是,種牙廣告仍是在外圍繞圈,沒提及核心問題。那個核心,就是種牙的技術到底如何?
你是看西醫或中醫,你也不會因為那醫師收費便宜就去那家吧?你也主要看那醫師技術是否高明,能否治好你吧?種牙的廣告就這樣忽略了這核心了?
補習廣告



借用爵爵貼圖,香港補習風氣雖沒疫情前那般瘋狂,但補習廣告依舊如一。

補習廣告,主要介紹那導師多麼厲害,什麼多年親拿滿分、什麼名牌大學一級榮譽畢業、什麼國際媒體「追訪」等等(是的,他們用「追訪」來形容受訪)。
裝酷打扮的廣告就不用多說了。另外賣點當然還有他自己有多少狀元是出自他英明教導之下。
這些都會是事實,沒有說他們在說謊。可是,如貸款和種牙廣告一樣,依舊在外圍繞圈。
那個重點就是:學生那學業程度,是否能掌握導師所教授的知識技巧?
未學加減乘除,又如何掌握微積分?基本grammar都未掌握,單字又缺乏,又如何掌握各寫作、說話的技巧及「框架」?
可是,補習廣告與補習社完全不理會,連入學時詢問一下學生水平也沒有。全部補習廣告,都在向學生渲染「你和名師補習你也可以拿高分」。
保健產品



最近NMN的保健產品很熱門,這次就用NMN做例子。然而,其他保健產品也如出一轍。
首先,各NMN品牌均用明星名人作廣告。有一些則用「大量真實用家推薦」支持自己的廣告。 同樣的,名人與真實用家推薦不代表產品有效性。

第二,廣告、產品網站、產品包裝中,都不陳述一件重要的事:副作用。儘管不爭辯產品有用還是沒有用,這是沒有結果的。醫療人員,以及全部醫療用的藥物資訊網站,都會提及或注意每一隻藥物可能的副作用。哪個保健產品敢說:我的產品肯定沒有副作用的?不,他們不會敢這樣說。
其他保健產品和奶粉如是,加了各種元素,說那些元素多麼有益,卻從不提及可能的副作用。
家電產品



這裡用電話來說明家子產品的廣告。電話長期以來都用「高效處理器」、「高解像相機」、「超薄機身」來作賣點。
電子產品賣點通常都是「更好」、「更快」、「更多」,這裡沒有說謊。可是廣告觀看者(即是你)卻忽略一個主要問題。那個問題就是:那些賣點,它們對你使用體驗影響有多大?
例如iphone pro有三鏡頭。可是你,常用到它嗎?大多數人的生活環境中,你走近一點來拍照就是了。真的值得為那鏡頭花多這些錢嗎?
又例如各品牌都說自己處理器有多麼快。可是你又可曾知道,你日常生活的電話使用,有需要用這般高效能核心嗎?正如你不打電腦遊戲的,你有需要用RTX級顯卡嗎?
大螢幕與摺疊螢幕一樣。這賣點可花你更多的錢哦,但你真的非需要它不可嗎?你說看劇集之類的,這還算可理解。可是,你用電腦或平板去看不就是了?
其他電子產品一樣的,例如耳機、電腦、影印機、吸塵機、冷氣機等等。你真的非需要那功能不可嗎?那些都是花錢的哦。
服裝、化妝產品、名牌
服裝與化妝的廣告,連例圖都不用找了。我只需要問的是:你穿起它們能如廣告中的名人和模特兒一樣美嗎?

有人或許真的能夠穿得如他們一樣美。
但這只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很美了。
他們要是真的美,穿一件背心也是美的。
服裝和化廣告,以美女美男作招來,讓你以為用了它們產品能如他們般。這是與補習廣告一樣的渲染、一樣的幻覺。
如果有公司和人反駁說:你看到廣告你要明辦是非哦。你要了解產品的資料是否適合你本人需要哦。
這可是荒謬至極,推卸責任的說法。廣告中,不停向人渲染「更快、更多、更高級,就是更好」,然後你叫人要明辯是非、選擇自己需要?
吸煙的廣告那可以這樣做嗎?廣告中以俊男美女,打扮有型的地吸煙。然後廣告標語寫住「這,就是生活態度」。另外還推出更種賣點的煙,例如更長的煙、加入NMN抗氧化的煙等等。
你一看這個吸煙廣告就是荒謬得不可理喻,可是現在各大產品廣告就是這樣的宣傳,叫人不停追逐新功能、營造使用產品的生活態度。
但是完全沒有提及,誰的用家才真正需要那一些特效功能。不停在說:跑鞋有Air就是好、電話能摺疊就是酷、電腦高級處理器就是強大、你就是需要抗氧化的產品、不同店鋪購物就是要用各種信用卡才是「精明」 ……
這是洗腦,這是不負責任的廣告。然而,消費者卻買單了、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