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希望未來的生活如自己所願的發展,於是有人決定採取行動,控制即由此產生。
⚠️「對抗」、「控制」,在這篇文是中性用字⚠️
直接的控制
每人都有一些意見,當意見不同、且雙方均不讓步時,爭辯即時誕生。爭辯誕生後,讀者你也應在生活中體驗到:爭辯幾乎不可能得到共識(共識這裡意思是「令到對方轉為完整同意你的立場」)。
日常爭辯中,常以其中一方不再為自己爭取反駁及/或 讓步而結束。然而,當雙方心頭火盛、或自覺自己掌握絕對真理時,便開始對抗。這或會為自身運程踏上難以挽回的地步。
對抗這裡的意思是包括所有武力或非武力的行動,例如離婚、辭職、提告等。
「要求對方認同你,對方不認同則採取反制行動,旨在令其妥協 及/或 令其利益受損」這一行為,不論你的statement是否正確,本身就是一種對抗。
在日常生活以至社會大事、不論你採取毆打、辭職、控告、絕食、遊行、武裝組織、恐怖襲擊等對抗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得到控制權,有主導事情走向的權力。以這一方面來看,生活中大小事,控制無處不在。大部分人都在控制他人,同時又被另外他人控制。控制成功與否,則是八仙過海,且看是否如他所願了。
另外,既然所有對抗行為目的都是為了控制權,基於這觀點,就沒有哪種控制手段是暴徒所為,哪種控制手段叫高尚的了。任何手段都是平等的關係。
例如,為了換取資方提高薪酬待遇,你以毆打老闆方式,或者以罷工方式進行,兩者都是手段,目的為了控制對方。即是說,毆打的手段為一種暴力,罷工其實也是暴力的一種。
進一步的說,任何的爭執、對抗、戰爭,都不可能存在道德的評價。例如說,自由主義 不是代表正義一方,甚至代表正確的一方也不可能。因為,由始至終 自由主義 所代表的,也就是一種看法;儘管再多人認同、多麼合理或使人幸福,也不能標籤為一種正義、正確。(當然其他主義如是)
對抗的本質,沒有道德的評價,連對錯的評價也不會有,這些只是雙方額外附加之物。對抗唯一存在的,是對控制權的爭奪。
對抗沒有正確與錯誤的方法,只有 「能達成你要求」,和 「不能達成你要求」 之方法(當然,武力對抗仍是不鼓勵的;選擇於日常生活中使用武力對抗的,可能是腦子不太靈活吧)。
對抗 ≡ 控制 ≠ 道德/對錯
間接的控制
以上是直接的控制,是當爭辯發生時採取的對抗行動。這是一種勞神費力、總有其中一方不愉快的控制做法。要令雙方都愉快,又不至於令事情去到對抗階段,就是間接的控制。
「間接的控制」在這篇文中意思是 「使用 主動直接要求認同你 以外 的方法,令對方與向你所期望的方向行事」。間接的控制不會產生雙方對立的角色,因為在對立情況產生之前,其中一方已被間接控制了。依我認為,這才是控制的藝術之開始。
利益
給予對方利益是直白的控制方法,也屢試不爽。利益除了錢財和物質這實體行益,還例如有讚美、權力、地位、提供方便、利用大腦上癮機制、甚或批評對方也可以是給予利益的一種。現一一舉例解釋。
- 物質和錢財
公司設計儲積分制度,多買多賺;快過期的食品以特價發售;買一送一優惠;投票某一候選人,送你一些「福袋」(犯法的);你在投標過程中,讓某公司中標,然後對方「贈送」一些名酒名車給你這位「朋友」(也是犯法的)。
這些帶出的是,物質利益控制不只直接給你錢這做法,可以是以不同名義去施行,然後被控制一方又歡歡喜喜,覺得自己賺了。
- 讚美
老師向好學生頒發獎項;當孩子行為良好時,家長口頭讚賞他「做得好」;米芝蓮與任何美食評級,使評級機構能對餐廳加以控制;奢侈品、飾品、服裝等的店舖會讚美你「你穿上它真的很襯你」;網上說出與你所在的政治圈子相乎的發言,會獲得更多讚好;你助養一條海豚/非洲某部落的兒童,你就是行善積德之人;讚賞軍人是一個勇敢熱血保護國家的英雄。
讚美一個人,而對方又接受認同你,可使對方向著你讚美的方向發展。例如社會公認說軍人是一個英雄,從軍的人便會增加了,這亦是控制的一種。你可能會反駁說「我可是真心讚美她漂亮、做得好阿」。
我不否認你是真心讚美,我只是說「讚美可用於控制」。你的讚美有沒有控制意圖,只有你自己和上天知道。然而,我想再問你的是:你對於「漂亮」、「做得好」這些評斷是從哪來的?是社會公認的評價,還是你天生就這樣認為的?你又有沒有被外在控制你想法了?
- 權力與地位
給予對方權力與地位,令其身份與常人不同、自覺高人一等、甚至有控制他人的能力。例子就是:班長、風紀、老師、紅領巾、警察、教宗、經理、老闆、政府官員、總統等。
不管你地位多高,即使你能有生殺大權、即使你能控制和命令他人,你仍可能是被控制的一員。這是因為,你成為了制度中的一員,又在制度中獲得權力地位以至各種利益,你是不想制度被摧毁的。你,是制度中的既得利益者,即使你根本毫不關心制度發展,你所作所為,就自然會是維護自己利益,這又同時時在支持這制度,讓制度加固。
你,間接成為支持制度的堅實力量。你,被控制了。
- 提供方便
囚犯如在獄中表現良好,可扣減刑期;美麗漂亮的人,能夠在社會各方面得到較好待遇;銀行裡VIP理財專櫃,讓你減少排隊時間;投資獲利的人,可以減少工作時間。
以上提供方便的例子,被控制的人不是那些「享受利益之人」,反而是「不能享受利益之人」。人自然希望有好待遇,當他看到其他人獲得一些「元素」之後待遇好了,自然會追逐。例如社會中,便會依照社會標籤所說的「美」去裝扮、美容、減肥、隆胸、整容,以期望獲得男士追求、他人祟拜、求職或銷售成功的機會等。其他例子如是推演。
這行為沒有對錯,只是你又可能被控制了。這種的控制,可以是沒有實際行動的人,是社會上每個人的想法交織而成的,每個人同時為控制力量提供支持,又同時被其所控制。
- 利用大腦上癮機制
煙草、毒品、各種社交媒體、電影電視、賭博、各種遊戲、色情等。這些都能容易使用家得到一定的「獎勵」。這可歸納稱為「奶頭樂」。
藉由大腦上癮機制而被控制的人,很難發現和承認自己被控制。正如喝醉的人都會跟你說「我沒有醉!」。要檢視自己有沒有被奶頭樂控制的很簡單,你每日大部分時間不接觸奶頭樂,會不會覺得不自在、經常想起那個奶頭樂、沒有滿足到就常常心癢?有的話,你就是被奶頭樂控制了。
- 批評
以批評作利益去獎勵他人的,表表姐就是各宗教了。聖經說阿當和夏娃偷食禁果犯了罪,故人天生有罪;佛經說宇宙存在十八層地獄,做壞事便會下地獄。
人們接觸到宗教、以及這些的批評,猶如天大的禮,終如夢初醒,虛心受教。那麼人們往後該如何辦?基督和天主教便叫你:「多來聖堂懺悔吧,也要多多奉獻哦,那你便會洗掉你的原罪哦~ 」 佛教就說:「你要禮佛、供佛哦,那你便有功德。我佛慈悲,他會保佑你的哦~ 」 到頭來,批評這行為,可變換成批評者對被批者的控制權。
⚠️要澄清的是,我不是說宗教就是錯。宗教有非控制式的教導,我也是同意及從中獲益。只是,宗教就是能成為控制他人的手段,這是事實。
另外一種以批評控制他人的方法,就再多了一層:就是以讚美某一行為,暗地裡進而批評其相反行為。重用上面「軍人是英雄」的例子,要是從軍是英雄,那麼不願從軍的人是什麼?你也應該回答到了:是軟弱、是懦夫、是民族之恥。
以讚美取代批評,其實仍是批評和控制。當他人認同你的讚美時,他們便會代替你討伐 相反行為的那些人。
這,就是控制的藝術!!!
新聞
提供利益以外,還有兩種方法控制,分別是 新聞 和 廣告 。
新聞可以帶風向,令社會向某一面傾斜。我想這不用多解釋了,多報道對方醜聞,多報告自己的偉大壯舉。新聞不需假,選擇性報道就是了。
廣告
媒體廣告也是容易理解它如何控制你的(它就是直接叫你買它產品阿!)。廣告控制顧客容易理解,可是控制的手段卻是一門藝術:神奇的數字9、色彩與心理、廣告中加入名星或美女......更多的技巧我也是看不懂了。廣告是否成功,就是這些手段的高低。
不知你有沒有想過,為什麼 Gucci , Apple , Nike 等品牌,就是比起 UNIQLO , Samsung , SKECHERS 多了一層霧,一層「高檔品牌」的霧?這是以產品品質沒法解釋的。依我理解,這仍是廣告所作所為。這裡的廣告,就不單局限於媒體廣告了,可以由品牌計設開始,到產品用料、包裝、網站設計、門市裝修、銷售地點、銷售價錢、生產總量等等,都是廣告,都是在向用家宣稱「我這個牌子是高檔的」的廣告。「物以稀為貴」就是這裡的指導原則。
(題外話,如果你有「看戲當然要食爆谷」、「聖誕老人當然是紅色衣服的」、「看波不賭波,看來幹什麼」這些想法,這仍然是媒體、機構、或廣告影響的結果。)
以上所說的直接和間接的控制手段和控制的結果,說明控制無處不在。如同文初所講的,控制是中性的。只是視乎當事人如何使用控制手段。希望讀者能在這篇文中,如同我一樣,看到控制的藝術。同時也從中學習和辨認出你日常生活控制的手段,以及承認你自己被控制了。
那麼,我這篇文章有沒有控制的成份?可以說有,又可以說沒有。我的期望,是希望大家能增加對控制技巧的認識從而擺脫控制。這是控制的意圖,寫文章是控制的技巧。但同時,我又沒有控制到你如何運用這篇文章內容,要是你用這些技巧試圖控制他人,也是可以的。
那麼,我寫這篇文章的行為、這篇文章的思想內容,又是不是被控制的產物?我覺得不是,但喝醉酒的也不覺得有喝醉。所以答案是「我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