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數據包圍,投資報酬率、事故率、創業成功率、失敗機率……看似客觀的統計數字,常被用來指導我們做決策。
問題在於,統計描述的是「人群」,但你是「個體」。
如果你想做出更好的選擇,就必須學會打造屬於自己的「個人化風險評估系統」。1.風險不是數字,而是影響
很多人以為風險可以直接從數據得出,比如:
- 飛機失事率只有 0.00001%
- 加密貨幣投資者 70% 虧損
- 創業失敗率超過 50%
這些數字看起來很科學,但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風險不在於發生的機率,而在於發生後對你的影響。
想像兩個騎重機的人:
- 甲:遵守交規、全身護具、只在市區低速行駛
- 乙:習慣飆車、深夜狂飆、經常超速
在統計上,他們同屬「高事故風險群」,但實際上,甲的真實風險比乙低得多。
這就是為什麼,盲目的信任統計數字,會讓你高估某些風險,同時忽略更真實的危險。
2.適合別人的安全選擇,可能是你的陷阱
當你看到別人做決策時,常常會忍不住想複製:「他成功了,我也照做就行。」
但事實上,適合別人的低風險方案,對你可能是高風險陷阱。
舉個例子,兩個人同時考慮辭職創業。
- A:有一年儲蓄、創業人脈、可回職場的退路
- B:剛畢業、背房貸、父母依賴經濟支援、沒資源
對 A 來說,創業失敗還有退路;對 B 而言,創業失敗幾乎是災難。
所以,在做決策時,比統計數字更重要的是問自己:
「如果失敗,最糟的結果是什麼?」
「我能承受嗎?」
別被成功故事沖昏頭腦,別人的低風險,不代表你的低風險。
3.重新定義大風險與小風險
大多數人被社會教育成這樣思考:
- 穩定工作 → 小風險
- 投資創業 → 大風險
但這個分類很可能完全錯誤。
如果你極度厭惡被管、渴望自由,長期朝九晚五反而是高風險;
如果你熱愛穩定、討厭不確定性,創業才是高風險。
真正的高風險,來自「錯配」:
當你的能力、價值觀、需求與環境不匹配時,後果才最嚴重。
因此,大風險與小風險必須由你自己定義。
別讓社會預設選項替你做決定。
4.三個問題,打造你的個人化風險評估系統
如果你想做更好的決策,可以用這三個問題,快速建立專屬的風險評估系統。
(1)失敗會怎樣?
最糟糕的結果是什麼?會不會致命?
如果最壞情況仍能承受,實際風險比想像的小。
(2)我能控制多少?
別只看「別人平均怎麼樣」,關鍵是你能控制哪些變數。
例如,統計顯示「重機高事故率」,但如果你不酒駕、不飆車、選擇安全路段,你的風險會大幅降低。
(3)對我最重要的是什麼?
如果你重視自由,失去自由就是高風險;
如果你在意穩定,動盪才是高風險。
風險定義,取決於個人價值排序。
5.真正的高風險:不自己做決定
如果你不自己定義風險,別人會替你定義:
父母告訴你什麼是安全,老闆告訴你什麼是穩定,市場告訴你什麼值得追逐。
問題是,別人定義的安全,未必安全;別人追求的成功,可能對你毫無意義。
不去做個人化風險評估,你會被社會帶著走,最後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
而這,才是人生最大的風險。
今日重點
📍 風險不在機率,而在影響與承受度
📍 適合別人的低風險,可能是你的高風險
📍 不自己定義風險,才是人生最大風險
📝經驗分享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慢慢意識到,風險從來不是一組冰冷的數字,而是「對我會造成什麼影響」。同樣一個選擇,對別人可能只是小擦傷,對我卻可能是重創。當我開始用自己的狀態、資源和底線來定義風險,而不是盲目相信統計數據,我才發現很多原本以為不能嘗試的事,其實沒有那麼可怕;相反,有些看似安全的選擇,反而可能讓我陷入長期的焦慮與痛苦。
我也學會不要複製別人的成功經驗。別人的低風險方案,未必適合我;他們有的退路、資源、人脈,我不一定擁有。做決策時,我更常問自己三個問題:「失敗會怎樣?我能控制什麼?什麼對我最重要?」這讓我逐漸建立屬於自己的風險評估系統,開始看清哪些選擇雖然不穩定,但能讓我更靠近理想的生活;哪些選擇雖然安全,卻可能讓我失去真正想要的自由。
人生最大的風險不是創業、不是換工作,而是「放棄自己做決定」。當我不去思考,就會被社會、父母、老闆甚至統計數字牽著走,過著別人定義的「安全人生」。而真正的安全,只有在我親自評估、親自選擇時,才可能存在。這是我對風險管理最大的體悟。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希望
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