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自我提升的書籍層出不窮,標榜能讓我們變得更高效、更成功,但很多內容講得天花亂墜,其實都是行銷套路,缺乏實質深度。
然而,這並不代表自我提升沒有幫助。
真正的問題在於,我們經常忽略了一個關鍵陷阱—沉迷於自我提升。有些人不斷閱讀書籍、參加課程、收集資訊,卻很少付諸行動。
他們只是追求改變的感覺,而非真正的改變。
這時,極簡主義就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減少思考與規劃,但更專注於有效行動。
避免陷入「假裝進步」的陷阱
閱讀自我提升書籍能帶來一種「假裝進步」的錯覺,彷彿只要掌握新方法,生活就會立刻不同。
但如果不行動,所有的計畫終究是空想。
極簡主義強調:減少研究,增加實踐。
問問自己,你現在是在實際改變,還是在用閱讀拖延?如果後者佔大多數,是時候停下來,把時間投入行動。
簡化自我提升:專注少數核心目標
許多人沉迷於自我提升,是因為懷疑自己「還不夠好」,總想找到一個完美的方法。
但是生活中的大多數改善並不需要複雜的知識。
關鍵是選擇一兩個最重要的方向,持續練習。
專注一件事,持續到它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再考慮加入下一個目標,這就是極簡自我提升的核心。
削減法:把重點放在「去除」而非「增加」
大多數人在想改善生活時,會問自己:「我該再增加什麼?」,但極簡主義的觀點洽巧相反。這個方法,哲學家稱之為 via negativa(削減法)。
相比於不斷增加新方法、新習慣,先移除錯誤與雜訊,能夠更有效改善。
- 與其追求完美,不如放下過度糾結,設立明確時限完成任務。
- 與其嘗試雜七雜八的飲食法,不如先戒掉含糖飲料。
- 與其追求更多新習慣,不如先刪除壞習慣,空間自然騰出。
削減法的力量在於,當我們移除不必要的干擾,就能更清晰地看到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極簡主義不等於剝奪,而是為「重要」的事騰出空間
很多人以為極簡主義等於過度節制或清貧生活,其實恰好相反。
極簡主義是一種主動選擇,它讓你有更多自由去做真正想做的事。
一旦移除多餘的雜訊,我們就會發現:
- 有更多時間做副業、學習新技能
- 有更多精力陪伴家人和朋友
- 有更多空間投入創造,而非被動消費
極簡主義不是目的,而是一種生活的選擇。
行動框架:極簡 → 習慣 → 創造力
極簡主義的最終價值,不僅在於「減少」,更在於「創造」空間。
當你清理掉多餘的干擾,才有能力建立更穩定的習慣。
當習慣養成後,便自然釋放出創造力,讓生活更自由、更有掌控感。
就好比一個循環式框架:
去除干擾 → 穩定習慣 → 釋放創造力 → 做更多重要的事
極簡不是終點,而是改變的起點。
今日重點
📍 自我提升別陷入假進步,重點在行動而非計畫
📍 極簡自我提升強調削減雜訊,專注少數核心目標
📍 清理干擾、養成習慣,才能釋放創造力與自由
📝經驗分享
近年來我逐漸意識到,許多自我提升的方法其實都被過度包裝了。讀書、上課雖然能帶來一種「正在進步」的錯覺,但如果沒有實際行動,最終只是停留在幻想。我自己也曾陷入這種迴圈,不斷吸收新資訊,卻沒有任何真正的改變。後來我才明白,問題並不是資訊不足,而是我沒有專注去做那些已經知道卻沒持續做好的事。
在這個過程中,極簡主義給了我一個新的思路。它提醒我,改善生活不一定要不斷「加東西」,更多時候應該從「減東西」開始。與其追求更高效的工具,不如先移除讓自己分心的干擾;與其強迫自己養成十個新習慣,不如專注把一個最重要的習慣做到不可或缺。這種削減的思維,反而讓行動變得更清晰、更可持續。
慢慢地,我感受到極簡主義的奧妙,反而讓更多「重要的事」騰出空間。少了外部的干擾,我才有時間去鍛鍊、去寫作、去陪伴家人。少了對完美的執著,我才更容易完成事情。對我來說,極簡主義與自我提升的結合,不是追求做更多,而是確保自己在做更對的事,並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地方。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請按下「♥︎」鼓勵我繼續創作希望
各位讀者能夠留言建議和回饋,讓小弟能產出更有價值的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