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個追劇的人。對影集常常缺乏耐心,尤其遇到篇幅長的作品,往往在中途就失去興致。當朋友向我推薦《后翼棄兵》(The Queen’s Gambit)時,我第一反應是:一部關於下棋的劇集,能有多吸引人?棋盤方格雖然蘊藏無窮變化,但搬到螢幕上,想像中應該是冷調、沉悶、難以撐起戲劇張力。 然而,勸我觀看的不只是朋友,連妻子也在短時間內看完六集,還笑著對我說:「你不看一定會後悔。」這句話成了推我入場的最後一腳。果然,當第一集結束時,我已經徹底改觀:這不只是關於棋局的故事,而是一場關於孤獨、天才、性別與自我尋找的旅程。 初見的驚喜:比想像更快被抓住 對我來說,真正改變印象的是 Beth 在孤兒院裡第一次接觸棋盤的場景。那種黑白分明的方格世界,對她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她迅速理解規則的眼神,帶著一種「終於找到出口」的光芒。看著這幕,我突然明白,這部劇要講的不只是棋,而是人如何在混亂的世界裡找到秩序。 更震撼的是她在藥物作用下,深夜躺在床上仰望天花板,腦中浮現出一盤盤幻象棋局。方格像影像般在黑暗裡展開,棋子在虛空中移動。那一幕的視覺設計,把「天才」與「癮癖」交織的矛盾張力展現得淋漓盡致。我原本擔心會因棋局而感到無聊,卻反而被吸進這種魔幻與理性並存的氛圍裡。 棋局之內:演技與角色的深描 Anya Taylor-Joy 的演出是本劇無可取代的靈魂。她將 Beth Harmon 的內心層次展現得精準而立體:童年的創傷與孤獨、年少的藥癮陰影、棋局中的專注與冷冽,乃至於逐步成長為自信女性的眼神,都透過她細膩的表情被觀眾感知。 我最難忘的瞬間,是 Beth 在美國公開賽贏下重要比賽後,獨自走回飯店房間的畫面。外界的掌聲與讚譽在她耳邊逐漸消失,鏡頭拉遠,留下的只是孤單的背影。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天才的代價:她能征服棋盤,但不一定能征服內心的空洞。 棋局之外:服裝、美術與時代氛圍 《后翼棄兵》是一部視覺上同樣出色的作品。場景與服裝設計細膩重現 1950 至 1960 年代的氛圍。Beth 的衣著隨著劇情推進而轉變:從孤兒院時的單調制服,到青少年時期的拘謹中性,再到成年後逐漸大膽、優雅、充滿自信的時尚風格。 作為觀眾,我發現自己竟會在每集裡留意她的服裝細節。尤其是巴黎那場戲,她穿著一套黑白棋格圖案的洋裝走進比賽場館,宛如將棋盤穿在身上。那一刻,我幾乎拍案叫絕——這不僅是造型的巧思,更是角色與棋局融為一體的象徵。 棋局之實:專業與戲劇的交會 這部劇最讓我驚訝的地方之一,是它能讓一個幾乎不懂國際象棋的人看得熱血沸騰。劇中每一場比賽,都透過鏡頭語言與音樂營造緊張氣氛。我雖然看不懂複雜的棋譜,但完全能感受到比賽的高壓氛圍。 最高潮的莫過於莫斯科決賽。Beth 面對世界冠軍 Borgov,整個場館靜得出奇,觀眾席的壓迫感透過鏡頭滲透到螢幕外。當她在腦中模擬出最後的致勝棋步,並毅然落子時,我竟忍不住屏住呼吸。棋局結束的瞬間,全場爆出掌聲,Beth 終於抬頭,眼神中不再只是孤傲,而是帶著前所未有的安定。那種釋放感,讓我也忍不住紅了眼眶。 棋局之義:性別與支持的力量 《后翼棄兵》最打動我的地方,是它對「支持」的強調。這部劇雖然是女性天才的故事,但它並非將 Beth 塑造成孤傲的「唯一」。相反地,她的成功是一個群體合力的結果:Shaibel 的教導、養母的陪伴、Jolene 的友情、Benny 的對弈,甚至 Borgov 的尊重。 最後一集結尾,Beth 戴著大衣走在莫斯科街頭,被一群老棋手圍坐邀請落子。那一幕溫柔又充滿象徵性:她不再是孤單的天才,而是棋局世界的一份子。這一幕讓我深深明白,本劇想講的不只是「勝利」,而是「歸屬」。 棋局之外的批評:歷史真實與改編理想 當然,這部劇也有理想化之處。現實中的女性棋手,當年所面臨的障礙與偏見,比 Beth 劇中的經歷要嚴苛得多。有人批評本劇淡化了性別不平等的真實狀況,將其簡化為一場華麗的勝利。 但我認為,這樣的「美化」並非瑕疵,而是一種藝術選擇。它給觀眾一個想像的空間:如果障礙減少,如果社會支持更多,女性是否就能像 Beth 一樣走向巔峰?這不只是戲劇的勝利,也是對現實的一種挑戰。 棋局的延伸:文化效應與現實回響 劇集播出後,不僅橫掃艾美獎、金球獎,更在現實世界引發棋藝熱潮。棋盤銷售量激增,線上棋社會員暴增。身邊甚至有朋友因為這部劇開始學棋,還開玩笑問我要不要也來一局。這種跨越虛構與現實的影響力,正是《后翼棄兵》的獨特之處。 結語:勝於棋局,超越劇集 看完《后翼棄兵》,我不得不承認自己起初的偏見有多麼膚淺。它不僅讓我重新認識棋局的魅力,更讓我體會到孤獨與成長的重量。 每一次落子,都是 Beth 與世界的對話;每一次勝利,都是她與支持者共同的成果。這部劇提醒我,「勝利」並不只是結果,而是一段過程:在孤獨與陪伴、挫折與突破之間,不斷找到自我。 如今回頭看,我很慶幸自己聽了妻子的話。若真錯過這部劇,那才是最大的遺憾。

下載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