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全球暖化,大多數人第一時間馬上會想到二氧化碳。其實,在大氣中還有另一個不小的角色——甲烷(CH₄)——它的數量雖然遠少於二氧化碳,但威力卻一點也不小。
為什麼要關心甲烷?甲烷真的有那麼厲害嗎?
首先,雖然甲烷在大氣中的壽命比二氧化碳短(7-12年 vs 二氧化碳的上百年),但是甲烷在 20 年內的升溫能力,比二氧化碳強80 倍以上。
當然,也因為它在大氣中能存活的時間比二氧化碳要短得多,所以如果能減少排放,當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
甲烷對我們的健康會有什麼影響呢?雖然甲烷本身不是有毒氣體,但它是形成臭氧(O₃)的重要前驅物。臭氧會刺激呼吸道,造成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惡化,全球每年估計有百萬人過早死亡與臭氧有關。所以,若能有效減少甲烷排放,好處是很多的!
傳統上,過去研究甲烷排放,國際統計只會看「哪裡排放」——例如某國的畜牧業、煤礦、石油開採。但在這篇論文裡,研究團隊將甲烷排放分為「生產端排放(PBE)」與「消費端排放(CBE)」。
所謂的「生產端排放(PBE,Production-based emissions)」,就是傳統的國際統計:看產品在哪裡生產,就算在哪個國家頭上。
至於「消費端排放(CBE,Consumption-based emissions)」則是他們的創舉:不管這個會產生甲烷的產品是在哪生產的,只要是誰消費,就算在誰的頭上。
例如,如果美國人吃的牛肉是從巴西進口,過去因為牛肉是巴西生產的,所以只會算在巴西頭上。在這個研究裡,除了算在巴西的頭上( PBE),也會算在美國的頭上( CBE)。
為什麼要這樣算呢?因為「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如果美國人不愛吃巴西的牛肉,巴西的農夫當然就不會養這麼多牛。所以,透過這樣計算,能夠更準確反映「消費習慣」對甲烷的影響。
研究團隊使用了「GLORIA 全球投入產出資料庫」,它涵蓋 164 個國家、120 個產業,追蹤從1990–2023 年的甲烷排放變化。
他們發現了什麼呢?
研究團隊發現,全球甲烷排放還在上升,從1990 年的一年 2.66 億噸,到2023 年的一年3.83 億噸(相當於10.7 Gt CO₂ 當量)。
和二氧化碳(年均成長率大約 1.80%)相比,甲烷增加的速度(年均增長率約 1.1%)其實沒有比較快,但是二氧化碳的增速近年出現「放緩」跡象;相比之下,甲烷在 2015 年之後又重新加速增加。
那麼,哪些是甲烷的排放來源呢?以行業來分,可以看到農業與食品系統是最大宗(47%),其次是廢棄物處理(17%),接著是煤炭與電力(14%),最後是油氣產業(13%)。
也就是說,和飲食、畜牧與垃圾相關的部門,占了甲烷排放的一大半(64%)。
世界上的哪些區域排放比較多的甲烷呢?要不要猜猜?
如果您以為是「已開發國家」,那您就錯啦!根據這篇論文,第一名的排放區是亞洲與發展中太平洋。這個區域所排放的甲烷,佔全球 42%(下圖橘色實線)。
而已開發國家的甲烷排放(上圖藍色實線),在1990 年占 28%,到了2023 年降至 16%,是全世界唯一能同時減少 PBE 與 CBE 並維持 GDP 成長的區塊。
至於非洲、中東、拉美這些區域的甲烷排放仍快速增加,且多數是出口型(例如農產品或能源外銷)。
既然這篇論文不只是看PBE,也看CBE,研究團隊當然要來看看國際貿易在甲烷排放中所佔的角色。
他們發現,約30% 的甲烷排放與國際貿易有關。
而且,如果你以為這個國際貿易都是開發中國家賣給已開發國家,那就弄錯囉!他們發現,近 20 年來,「南南貿易」(開發中國家彼此之間的交易)急速上升,意味著排放的增長不再只是「北方消費,南方生產」,而是更多集中在南方之間。
最後,來看到底是什麼在驅動甲烷排放?
研究團隊發現,增加排放的因素主要是經濟成長、以及因為經濟成長造成的肉類需求上升。
至於減少排放的因素則主要來自技術進步(例如垃圾掩埋氣體收集、畜牧排放控制、稻田管理),使得「每單位產品的排放」下降了67%。
總而言之,甲烷是影響短期氣候變化的關鍵因子,控制它能「快速降溫」。令人難過的是,因為我們都是「言語的巨人,行動的侏儒」,大家(超過130個國家)嘴巴說在2030年減少30%的甲烷排放,但是到2023年時,全球甲烷排放仍在增加,尤其集中在亞洲與發展中國家。(當然,我也聽過一種說法:你們這些已開發國家過去奢侈浪費、盡情排放,現在卻來限制我們,不公平!噁心!)

圖片取自網路。
如果認真想減排,需要「兩手」並用:一方面進行技術改善(讓同樣的生產過程可以排放更少)另一方面則要改變需求(減少高甲烷產品的消費,例如不要吃牛肉、甚至改吃素之類的)。
要知道,氣候議題不是只有二氧化碳,還有甲烷;而氣候議題也與人類健康、糧食與公平正義息息相關。
透過不僅追溯「生產端」,也同時追溯「消費端」,我們可以看到已開發國家往往透過技術進步降低本國排放,但同一時間仍繼續大量進口高甲烷產品(如紅肉)。這反映了「環境負擔轉移」的倫理議題,也真的有點令人覺得噁心。
不過,噁心歸噁心,我覺得拿可以吃的東西去潑灑藝術品的噁心程度也沒有太大的區別囉。這次的全球塑膠公約胎死腹中,不就是大家都很自私、只想到自己嗎?建議如果真的要潑什麼,可能直接去潑這些領袖們比較恰當(不過不要是燙的,也不要太難洗,畢竟效果到了就可以了)。
最後來看一下全球甲烷排放最多的國家:
參考文獻:
Shan, Y., Tian, K., Li, R. et al. Global methane footprints growth and drivers 1990-2023. Nat Commun 16, 8184 (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633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