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以為,儲蓄就是「多存」──增加存款數字,越多越安全。
又或是提倡「少花」──克制消費、精打細算,把支出壓到最低。
但,這兩者其實都還是困在「花錢」的邏輯裡。
「多存」容易變成焦慮的比較遊戲,「少花」則常常是假象,因為許多消費陷阱正是披著「省一點」的外衣出現。特價、折扣、免運──看似省錢,卻讓人花得更多。
真正的斷點,其實在於「不花」。
今天不花錢:一個生活實驗
「不花」不是一輩子什麼都不要,而是把消費暫時從生活的預設值中移除。
試試看:今天不花錢。
這個挑戰一旦成立,生活就開始被重新排列。冰箱裡的存貨被重新打開、原本隨手點的外送變成猶豫後的「算了」,散步與公共資源突然變得可愛。
「不花」可以不是苦行,而是遊戲。
它讓我們用另一種眼光檢視生活,慢慢分辨哪些支出真的是必要,哪些其實只是習慣、情緒以及便利的幻覺。
我的生活回顧
回頭看,我其實一直過著「低物慾、低消費」的生活,只是渾然不覺。不是刻意,而是一種自然的傾向:
- 在現有的條件下創造更舒適的環境,而不是消費升級;
- 習慣重複使用已有的東西;
- 喜歡簡單、穩定、能夠被掌握的生活節奏。
直到讀了《低成本生活》,我才意識到:原來這樣的狀態本身就是一種選擇,而且還值得推廣。
書單備存:我還沒讀,但想放進思考地圖的書
雖然還沒逐一閱讀,但我想先記錄下來,作為未來的參照:
- 《你的金錢,或你的生命》(Your Money or Your Life)──用「生命時間」重新定義金錢。
- 《極端早退休》(Early Retirement Extreme)──以超高儲蓄率和極簡生活實踐財務自由。
- 《極簡致富》(The Simple Path to Wealth)──簡單、直接的儲蓄與投資路徑。
- 《最強儲蓄體質》──以養成高儲蓄習慣為核心的實用指南。
- 《與金錢好好相處》(The Year of Less)──一年不購物的實驗,檢視消費與自我。
- 《Frugalwoods的簡單生活》(Meet the Frugalwoods)──一家人透過極度節儉達到財務自由的故事。
這些書都是極限儲蓄或極簡生活的不同版本,雖然我還沒開始讀,但光是它們的存在,就讓我知道:這條路上其實有許多人在探索,樂在其中,並且成果豐厚。
跨領域的呼應
我最近在讀的書是《稀缺》與《貧穷的本質》,焦點並不是「如何致富」,而是「為何貧窮」——當資源有限時,人類的心智與選擇會如何改變」。
這些研究提醒我:
- 資源不足不只是經濟問題,更是認知問題。
- 當人被「稀缺」纏住時,決策會扭曲,注意力會被鎖死。
因此,「不花」不僅僅是理財方式,也是一種從認知陷阱中抽身的練習。
拋給你的問題
這篇文章並不是一份書評,而是一次拋題與自我回顧。
或許你也和我一樣,在不經意之間,其實已經過著某種「低成本生活」,只是還沒有為它命名。
那麼,不妨從今天開始,試試看「今天不花錢」──
你可能會發現,真正的自由,不在於賺更多或省一點,而是在「不花」的那一刻,看見自己真正需要什麼。
👉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思考,歡迎關注 策略敘事坊,和我一起探索「生活 × 策略 × 敘事」的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