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你感到快樂嗎?
當這個問題要在內心浮現時,事情通常已經蠻大條了。簡單一點,反過來問:「現在的你,對生活或未來會感到沒有熱情或失去動力嗎?」
故事開頭會先回到我兩年多前的育嬰留停,關在家中只有我跟幾個月大的女兒兩人,突然不需要為工作操心,價值從處理企業事務和管理部門,突然一夕之間變成了奶粉尿布拍嗝。前所未有的自卑與孤寂感爬滿全身,幾乎纏住了呼吸道,我明明非常期盼孩子的到來(求子兩年),卻沒想到後面撲上來的竟是自我否定的情緒爪牙。
這個房間裡,同時有我和孩子的哭聲。
有了孩子的快樂和幸福,卻也將自我價值推入深淵的困局。「明明自己很幸福,卻對踏出門外感到恐懼。」就像是陸劇的三十而已裡的台詞,推入產房前我是我自己,推出產房後我是孩子的媽媽。我不斷在幾坪大的空間裡,抽絲剝繭情緒脈動,這過程很疼痛。「擔心什麼、害怕什麼、妳是誰、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沒辦法離開這裡」透過提問找到恐懼的根源,卻也讓人驚慌失措。
於是決定不在只是臥床滑手機,而是趁著小孩睡覺時,認真上網找一些方法來拯救自己。我當然也試過要跟別人分享,但這種情緒在跟朋友分享時是非常有負擔的,又幾乎被孩子綁著根本出不了門。
於是我想先做些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就想到可以來找線上課程,或許能有些靈感。開啟 Coursera 想起那陣子很紅的耶魯大學「快樂學」這門課,當初還覺得誰會想花時間上「快樂」,結果現在換成是我死馬也要當活馬醫。
課程前面是用科學做研究的方式來解釋何謂快樂,從變項、理論、方法與假設去拆解,結果很令人意外,普遍大家認為會快樂的事件,其實使人快樂的分數或時間都沒有符合大家所以為的那樣。像是中樂透、考上理想的學校、進很棒的企業,拿到高職位、談到好薪水等,這些普世認為很爽的事情,實驗證明結果是這些快樂事件並非真的令人「真的快樂」。當然會開心是真的,但通常無法延續太久是關鍵。
快樂只能曇花一現嗎?或說成本一定要如此高昂嗎?
答案令人意外,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桑托斯(Laurie Santos)透過這堂課要交給全世界的學生知道,快樂從來不需要建立在這些大事件上。這項運用科學的心理學,旨在探索幸福、人際關係和同情心、利他主義、感恩等之間的關係,提供具有科學驗證的幸福策略,包括社交,或進行健康的情感交流等,並從中觀察幸福感的變化。
我上完課後一直處在很震撼的情緒中,原來我誤會了。
真正的快樂,來自於生活,來自你有多認真生活。
最近我又看了一本書「過得還不錯的一年(The Happiness Project)」作者提到說:「通常我們問起別人的人生最想要什麼,或希望自己的子女擁有什麼,大部分都會以為答案應該是組成一個好家庭、遇到一個好伴侶、擁有好的事業或花不完的財富。結果答案令人意外且一致性極高(我相信你也會這麼說)那就是:快樂就好。」
原來我們汲汲營營追求那些成功,其實都只是為了同一個目的,那何不就一開始就把這件事情放成首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