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路與數位技術的發展快得令人難以想像,還在XANGA和QOOZA的年代,筆者沒有辦法想到現今網路竟然能夠進步到這個地步。在NICONICO看生放送,看著那張2D的代表人物小圖,更是沒有辦法想到現在的虛擬直播主(Vstreamer)竟然可以隨著「中之人」的情感來展示出相應的表情。虛擬直播主的崛起,改變了傳播的模式,更是進一步影響了人們的心理與社會行為。這些改變,重塑了人們的情感經驗,而這種單向的情感關係可能會產生危險。
「擬社會人際互動(Parasocial Interaction,PSI)」這一概念由Donald Horton與Richard Wohl於1956年首次提出,並不是什麼嶄新的概念。「擬社會互動」用於描述媒體受眾對媒體人物(如主持人、名人、虛擬角色等)產生類似朋友或親密伴侶的情感聯繫。這是一種單向、缺乏真實互惠的情感關係。受眾可能因為媒體人物的頻繁出現,逐漸對其產生熟悉感或親密感,甚至將其視為自己的朋友或情感依托。
在網路未盛行的年代,這種現象多見於電視節目主持人或廣播名人身上。隨著新媒體崛起,特別是社交媒體、直播平台以及虛擬直播主的流行,擬社會互動的範疇更加廣泛,影響亦更加深遠。
虛擬直播主的出現為擬社會互動注入了新的形式與活力。這些由數位技術打造的虛擬形象,透過直播與粉絲即時互動,模糊了虛擬與現實的界線。他們能歌唱、能遊戲直播、也能聊天,還能以虛擬角色的設定,為粉絲創造出一個亦幻亦真的情感世界。
以日本業界龍頭的Hololive或にじさんじ等虛擬直播主團體為例,這些虛擬角色擁有鮮明獨特的個性及形象設定,推陳出新,每次新人的初配信總能帶來新鮮感。直播主能透過直播與粉絲互動,筆者在觀看一些個人勢(即未加入經紀公司、以個人身份活動)的虛擬直播主時,發現他們竟然能記住粉絲的名字、習慣,甚至喜好,讓粉絲感覺自己被特別關注。這些互動讓粉絲產生一種錯覺:自己與直播主之間的關係是獨一無二,甚至是相當親密。
社交平台更新、粉絲見面會、個人影片等,都營造出一個「近距離接觸」的感覺,讓粉絲覺得自己與虛擬直播主的距離縮短。然而,這些互動很大程度上是經過設計與包裝,目的在於吸引受眾注意力,增強情感依附。
這種擬社會互動的趨勢,正正與現代的孤獨感與情感需求密切相關。受眾選擇媒體有部分原因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社會或心理需求,而虛擬直播主的崛起正好滿足了以下幾點:
1. 情感支持與陪伴
許多人因生活節奏快、社交模式改變,缺乏穩定的情感支持。虛擬直播主的社交平台更新,令粉絲感覺自己被陪伴,有時甚至比現實中的人際互動更穩定。
2.低風險的情感投入
與現實中的朋友或伴侶不同,虛擬直播主不需要付出太多的情感成本,也不會面臨複雜的現實問題。這種單向情感關係讓人感到安全,因為他們可以完全控制自己的投入程度。
3.投射與幻想
粉絲可以將自己的理想和情感投射到虛擬角色身上,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例如,虛擬直播主的角色設定往往帶有完美化的特質,能激發粉絲的想像與依戀。
4.社群認同感
留言、SuperChat等讓粉絲群建立起連結,滿足了歸屬感的需求。
然而,這種擬社會互動雖滿足了許多人的情感需求,但因其單向性以及虛擬角色背後仍有「中之人」的特性,也帶來了潛在的危險。有些粉絲可能會因為分不清現實與幻想,將虛擬直播主視為朋友、家人甚至戀人,對虛擬直播主的私人生活過度干涉。他們有些會對虛擬直播主產生控制欲,認為自己的支持賦予自己干涉對方生活的權利。這種錯誤的權利觀可能導致他們作出騷擾或其他越界行為。
與動漫或小說角色不同,虛擬直播主會因粉絲的言行受到直接影響。即使粉絲會因過激行為承擔後果,虛擬角色背後的『中之人』卻可能成為真正的受害者。然而由於虛擬直播主有「中之人」的特性,令到這場擬社會關係中出現了受害者。
其實,擬社會關係並非全然壞處,它在某些情況下的確能提供情感支持及娛樂價值。但受眾必需注意到這種互動的單向性與虛擬性,避免過度投入。
粉絲需要理解虛擬直播主的角色設定與現實身份的區別,尊重他們的私人空間,避免把單向的支持誤解為互惠關係。在支持虛擬直播主的同庴,應理性評估自己的經濟與情感投入,避免因過度消費或情感依附而影響生活。我們在虛擬與現實之間需要保持平衡,以健康和理性的心態參與其中,將虛擬情感作為生活的補充,而非替代。或許,這樣才能享受這個如幻似真的數位情感世界。
文 / 薄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