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筆者記憶中,大部分香港出版的刊物使用的都是白話文,或是稱為語體文的文體。現代白話文主要分五種:官話白話文(京白)、中州白話文(韻白)、吳語白話文(蘇白)、閩語白話文(福白)以及粵語白話文(廣白)。白話文是以各漢語分支的現代口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以區別文言文。隨著網路使用日漸廣泛,語言表達的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口語和書面語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口說粵語的書寫被更多人接受。愈來愈多人發現,原來那麼多一直以來以為只能口說的粵語詞彙,原來都皆有其詞。原本在只限於口語的粵語詞彙,原來可以實際寫出。而且也開始有新世代作家開始以粵語寫作,雖然受到一些文化人抵制,但可以看到這個走向逐漸顯現。粵語文化逐漸壯大,反映了香港人自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
在筆者還是學生的年代,許多知識份子、老師,都對粵語比較排斥,認為以粵語寫作不夠正式,難登大雅之堂,難以與傳統語體文相提並論。然而,就像當初白話文運動(新文學運動、文學革命)源自於政局動盪和民族自覺一樣,隨著回歸後的政局改變,文化入侵的危機感日益增強,這些人開始改變對以粵入文的看法。因為單靠語體文難以抵抗來自中國大陸的文化同化,粵語成為香港文化的一道重要屏障。過去被輕視的粵語,如今被視為抵抗外來文化的重要力量。粵語不止是香港人的日常語言,更是本地文化的認同與堅守。
香港和台灣的書寫均使用正體中文,但在用字和語言表達上卻存在明顯差異。兩地的網民在交流中因不暸解對方的文化背景而產生了很多無謂的爭論,甚至有不學無術者將自己沒看過的詞彙,無視其文化脈絡胡亂地視為「支語」,引發不少不滿。筆者亦曾感到無奈,粵語,或是「香港粵語」同樣是中文的一部分,為什麼會有人認為香港人不懂中文呢?
香港的獨特語言文化源自其歷史背景。曾作為英國殖民地,香港的日常交流中常夾雜著英語,形成了中英混合的語言風格。很多香港日常交流中用到的粵語詞彙直接源自英語翻譯,例如「士多啤梨」即Strawberry;「的士」即Taxi。兩者都是粵語音譯。就像是日文中的外來語(例如從英文、法文等語言借來的詞彙)會以片假名書寫一樣。這種語言的混合性不僅只體現在口語中,也在書面表達中得到了廣泛應用。而這種混合性,亦正好反映了香港人處事風格的靈活與實用,而且也讓港式粵語在粵語圈內顯得獨樹一幟。
在面對語言的多樣性時,筆者認為最重要的是互相尊重。不同地區的中文表達各有其獨特之處,不能簡單地將不熟悉的詞彙視作「支語」。每個漢語使用地區都有自己獨立用語,不應將所有未見過、不了解的字眼全盤否定。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各地的唐人街在用詞上不同,彼此間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正如英語世界能夠包容英式、美式、澳式英語的差異。中文世界也應該擁抱不同地區語言的多樣性。有些詞彙是各個地區自然發展的語言文化,與他們口中的「支語」並無關係。不加思索、不求甚解地把不熟悉的文化特徵貼上標籤,實屬是井底之蛙。
為何香港和台灣的中文,用字和表達上有如此巨大的差異?英國殖民政府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在香港復興古文教育,直到筆者的求學年代,不需要到大學就讀相關文學科系,在中學階段(即台灣國中及高中階段)已經可以學到文言文的行文與常用詞彙。其後二戰後的五、六十年代,美國新聞處(USIS-HK)、美國亞洲基金會等組織資助及扶持一群以香港現代中文文體寫作的散文作家和他們的發表刊物:《讀者文摘》、《今日世界》等,使港式白話中文慢慢成形。這種香港中文,簡潔、不官僚、無粗俗語言、沒有北方方言。加上了英國的先前發展古文教育的努力,令港式中文既古雅,又有現代的伶俐。也許有人說這是不中不西,但這正正是香港的文化脈絡下所產生的港式中文。港式中文在正式行文亦時常可看到有較多古文。例如先前引起了很多討論,甚至被懷疑是錯別字的「移玉」。「移玉」是敬詞,為「請人前來或前往、挪動腳步」的意思。
在現代社會,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認同的重要象徵。香港粵語承載著香港獨特的文化與歷史。就像台灣人面對外來影響時會捍衛自己的語言一樣,香港人亦有權維護自己的語言特色,這種權利應當被尊重。在網路年代,許多中文使用者面對不熟悉的詞彙時,往往會直接批評,而非主動去瞭解。這種現象在近來的港台交流中最為明顯。即使同是中文,但因地域差異而同字不同而產生疑問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明明可以詢問、查証,促進交流,但很多人卻選擇了一種最惡劣的方式去激化矛盾。語言的理解與溝通,應建立在尊重及包容的基礎上,而非簡單的批判與硬加標籤。
粵語是香港文化組成中一個極其重要的部分,是歷史與現代的交匯。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同地區的中文應被平等對待和理解。語言的多樣性是文化豐富的體現,通過相互尊重,才能讓各地的文化在交流中更為和諧。希望在未來無謂的爭吵可以少一些,有一句說話筆者蠻喜歡的:不理解,但尊重。在詞彙運用上,自己可以不用,可以不理解,也沒有必要事事必須理解,但尊重是必須要做的事。
文 / 薄墨
最近的英語音譯事件,令人(主要是筆者)認為,把漢字化為官話(或國語)專屬,在情在理都不應該獲得認同或接受。每種漢語/華語的使用者,都有權把漢字唸成他認知中、由小至大所使用的語言。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拼音方式:威妥瑪拼音、郵政式拼音、國語羅馬字、國音二式抑或通用拼音,以當地規定及個人拼法為準。硬把自己的認知強加於其他人身上是件絕不可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