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資本」?——從馬克思談起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資本」這個詞:有人說「人脈就是資本」、有人說「知識是最大的資本」、甚至有人會說「美貌是資本」。但是,在經濟學的傳統裡,「資本」這個字有非常明確又深刻的意涵。要理解這個概念,最關鍵的人物就是卡爾・馬克思(Karl Marx)

馬克思在《資本論》裡,不僅分析了資本如何運作,更揭示了它背後的社會關係與權力結構。今天,我們就循著脈絡來看看:到底什麼是資本?為什麼馬克思的定義至今仍影響深遠?

在馬克思之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與李嘉圖,主要將資本理解為:能用來生產更多財富的財物或金錢。

  • 例如:工廠裡的機器、商人手上的錢,都能算是資本。
  • 它的特點是:能「帶來收益」,而不是單純被消費掉。

一顆蘋果被你吃掉,它就消失了,這是消費品。但如果你用錢買下一台製作蘋果汁的機器,它能不斷生產出更多蘋果汁帶來收益,這是最直觀的「資本」概念——一種能自我增值的財富。馬克思認同「資本能增值」,但他進一步追問:資本為什麼能增值?

他的答案是:因為勞動。

工人出賣勞動力,換取工資;資本家用工人的勞動生產出商品;商品的價值大於工人領到的工資,這個差額就是「剩餘價值」。

資本不是東西,而是一種社會關係。它本質上就是:「透過剝削勞動而持續增值的價值」。

他用一個公式來描述資本的運動:

M – C – M'

  • M(Money):資本家先投入金錢;
  • C(Commodity):用錢買下勞動力與生產資料(機器、原料);
  • 生產過程後,商品帶著「剩餘價值」被製造出來;
  • M'(Money’):商品賣出後,換回更多的錢。

這就是「資本的自我增值過程」。如果只是單純的買賣,比如你用錢買麵包吃,公式是 C – M – C,這只是交換。但資本的關鍵是 M – C – M':它的目標不是滿足需求,而是讓錢變更多的錢。從馬克思的角度來看,資本有幾個重要特徵:首先,它是一種運動,不是靜態的東西,錢放在抽屜裡不會變資本,只有在被投入到勞動與生產裡,才會展現資本的本質。再來,它依賴勞動力,資本的增值,並不是機器或金錢本身自動完成的,而是來自人類的勞動。然而,它是帶有剝削性的,工人得到的工資只是「維持生存的價值」,但工人創造的價值超過工資,這部分被資本家占有。這就是剩餘價值,也是馬克思批判資本主義的核心。

馬克思還指出,資本會以不同形態出現,並在它們之間流轉(industrial capital circuits),分別於:

  1. 貨幣資本(Money-Capital, M):以金錢形式存在,用來投資。這是資本的起點,以貨幣形式存在,用於購買生產要素(勞動力與生產資料)。
  2. 生產資本生產資本(Productive-Capital, P 或 C):投入到工廠、機器、原料與勞動力。
  3. 商品資本(Commodity-Capital, C′):被製造出來的商品,帶著剩餘價值等待出售。

這三種形態不斷循環,構成了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脈動。以形式符號可表示為:M → C (購買) → P (生產) → C′ (商品資本) → M′ (再次銷售換來更多貨幣資本)。這是一個不斷循環、增值的過程。這揭示了資本作為過程而非靜態事物:資本不是某個具體資產,而是在流通與生產中不斷自我增值的運動形式(“value in motion” / “self-valorising value”)指出循環中可能出現的中斷現象:一旦資本在任一形態中停止運動(例如貨幣資本沒被投入生產,或產出品無法被售出),資本迴圈就會被打斷,可能導致資本僵滯或積壓現象。

接著,馬克思親自提出並加以嚴格定義了兩種不同的資本形式分別為「不變資本 (constant capital, c)」「可變資本 (variable capital)」這一對概念,用來說明「為什麼只有勞動力能創造剩餘價值」。

在解釋「為什麼只有勞動力能創造剩餘價值」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這兩項資本的差別:

不變資本 (constant capital, c)指用來購買生產資料的那部分資本,例如:機器、廠房、工具、原料、能源。這部分資本在生產過程中只把自己原有的價值「轉移」到新商品上,不會發生價值增殖。

例如:一台耗損 10 元價值的機器,把這 10 元價值轉移到成品,但不會額外創造價值。

可變資本 (variable capital, v)而是指用來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即工資。之所以叫「可變」,是因為工人能在勞動過程中創造出超過工資本身的價值。例如:資本家支付工人 100 元工資,但工人在工作日內卻創造了 150 元價值,其中 50 元就是剩餘價值,我們稱這為(surplus value, s)。

馬克思觀察到:工人一天工作 8 小時,假設只需要 4 小時就能創造等於自己工資的價值 (v)。但工人還必須繼續為資本家工作 4 小時,這部分勞動成果不屬於工人,而是被資本家無償佔有。這「超過 v 的部分」就是 s。

換句話說:勞動創造的總價值=v+s,但工資只補回了 v,而資本家從中榨取了 s。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也看到勞動的作用,但馬克思進一步指出: 「只有勞動力能創造超過自身價值的剩餘價值。」這使得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機制被揭示:工人被支付的是 v,但資本家占有的是 s。馬克思用公式 剝削率 = s / v 來衡量剩餘價值相對於工資的比例。並分析「資本有機構成 (c/v 比率)」:隨著機械化,c/v 比例上升,意味著勞動力相對減少,剩餘價值率的變化直接影響資本主義的利潤率。

他並接著指出資本不是單純的物件,而是社會關係的表現。在資本主義下,工人只能靠賣勞動力生存,資本家則透過掌握生產資料來支配工人。因此,資本的存在意味著階級分化與權力不平等。

那麼,我們得到了s後呢?接下來就結束了嗎?

馬克思繼續提出單純再生產擴大再生產,這將牽涉到資本主義為什麼必然積累、為什麼必然會爆發危機。但我們可以先從了解什麼是「再生產」?開始

間單來說,在馬克思的語境裡,再生產不只是「製造新的商品」,而是整個資本主義關係的持續複製。它包含:

  1. 物質層面:機器、原料、勞動力消耗了,要重新補充。
  2. 價值層面:c、v 在生產過程中轉移或消耗,需要從 M′ 中再分出來投入下一輪。
  3. 社會關係層面:工人仍然是工人,他們賣出勞動力,拿到工資 (v)。這筆工資只夠他維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吃、住、養小孩,確保下一代勞動力繼續存在)。當工人花掉工資後,他除了再次出賣勞動力,別無選擇。工人在下一輪還是回到工廠,繼續當工人;相反的,資本家仍然是資本家,資本家在每一輪結束後,不只拿回原先投入的 c+v,還獲得了 s。他可以消費一部分,還能把另一部分再投入,擴大規模。這使得他不但保持了對生產資料的控制,還可能進一步壯大。資本家在下一輪仍是資本家,甚至更強大。雇傭勞動與剩餘價值的生產被再次確立。

再生產也就是:每一個生產週期結束後,把下一輪生產所需的一切條件(原料、機器折舊金、工人工資、勞動力自身、以及資本—雇傭勞動的社會關係)重新補上、恢復並啟動,使生產能持續不間斷地運行;若把部分「剩餘價值 s」轉為新資本,規模還會擴大。


單純再生產 (Simple Reproduction)是指,資本家把剩餘價值 (s) 全部用於消費(奢侈品、享樂),不再投入生產。下一輪的投入資本依然只是原來的 c + v。生產規模保持不變。

  • 投入資本:c=400, v=100。
  • 商品價值:400+100+100(s)=600。
  • 資本家把 100 全部拿去揮霍。
  • 下一輪還是投入 500 → 規模不變。

資本主義關係「原封不動地」被複製,工人依然是工人,資本家依然是資本家。

擴大再生產 (Expanded Reproduction)即是指,資本家將部分 s 轉化為新的資本投入,即「積累」。下一輪的 c+v 比上一輪更大。生產規模擴張,產生更多商品資本 C′。

  • 投入資本:c=400, v=100。
  • 商品價值:400+100+100(s)=600。
  • 資本家消費 40,把 60 投入擴張。
  • 新一輪投入 = 400+100+60=560。
  • 如果剝削率維持一樣,下一輪 s 會增加,規模越來越大。

這就是資本積累,也是資本主義「無限膨脹」的根源。馬克思認為:要分析資本主義整個社會如何「週而復始」地再生產,不能只看單個工廠,而要看全社會的生產結構。因此他把社會總產品分成兩大類:

  1. 第一部門 (Ⅰ):生產生產資料 (Means of Production, MP)例如:機器、原料、鋼鐵、能源。這些東西本身不是拿來直接吃、穿、用的,而是用來 再生產新的商品
  2. 第二部門 (ⅠⅠ):生產消費品 (Means of Consumption, MC)例如:糧食、衣服、住房、日用品。這些是工人和資本家生活所需的東西。

部門間必然是相互依賴要讓資本主義社會「順利週轉」:

  • 部門 Ⅰ → 提供 MP
    • Ⅰ 必須生產出足夠的生產資料,不僅供自己使用(替換 Ⅰ 本身的 c),還要供 ⅠⅠ 使用(因為 ⅠⅠ 也需要原料、機器來生產消費品)。
  • 部門ⅠⅠ → 提供 MC
    • ⅠⅠ 必須生產出足夠的消費品,供應 Ⅰ 和 ⅠⅠ 的工人(他們拿 v 來買生活必需品)以及資本家(用 s 來消費)。

換句話說:Ⅰ 是工廠的「糧食」,ⅠⅠ 是工人和資本家的「糧食」。兩邊缺一不可。

那麼平衡的條件又是什麼呢?他接著說明:Ⅰ 的工人和資本家要買消費品(需求=v1​+s1​  )這部分需求剛好對應 ⅠⅠ 需要從 Ⅰ 買的生產資料(ⅠⅠ 的 c)。這樣跨部門的交換就能「對得上」。(有興趣可以參考:馬克思用數學式表達社會再生產的「比例條件」。最基本的直觀條件是:Ⅰ(v1​+s1​)=ⅠⅠc)

如果比例合適 → 再生產能平穩進行;如果比例不合 → 就會出現「失衡 → 危機」例如:

Ⅰ 生產過剩(生產資料太多

  • ⅠⅠ 不需要那麼多機器、原料。
  • Ⅰ 的產品賣不出去 → 工廠積壓、停產 → 工人失業。

ⅠⅠ 生產不足(消費品不夠)

  • 工人拿著 v,資本家拿著 s,卻買不到足夠的生活資料。
  • 消費品緊缺,需求受限,Ⅰ 的產品也間接受阻(因為再多機器也生不出足夠糧食衣物)。

 兩種情況都會導致整個社會再生產的鏈條「斷裂」,這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再生產失衡 → 危機」。

馬克思要說明的是:危機不是「偶然的事故」,而是內建在資本主義的比例結構裡。在競爭驅動下,部門之間常常不協調發展:Ⅰ 想拚命擴張(因為機械化是積累的動力),但 ⅠⅠ 的需求卻有限(工人工資 v 被壓低,資本家消費 s 也不可能無限)。於是 Ⅰ 的產能膨脹、ⅠⅠ 的需求不足,這就導致週期性的生產過剩危機

最後,我們能回答先前的問題:資本主義為什麼必然積累?

「社會需要」只有在能轉化為有效需求(付得起錢去買)的時候才進入資本家的計算。因此企業會為了利潤而擴產、換技術、搶市占;不是為了抽象的社會滿足而生產。當資本家的目的不是滿足社會需求,而是追求剩餘價值 (s)。s 只要被消費掉,就是單純再生產;但在市場競爭下,不積累的資本家會被積累的資本家淘汰。所以 s 必然部分轉化為新資本,推動「擴大再生產」。

資本的運動公式從「M  →  C  →  P  →  C′  →  M′」變成「M′→M′′→M′′′→…」一個不斷自我膨脹的循環。

資本積累與競爭

每個資本家都必須不斷擴張規模(引進新機器、壓低成本)來保持競爭力。這使得「資本積累」從個別選擇,變成全體資本家的「生存必需」。單一資本家積累是「理性行為」,因為能取得超額利潤。但當大家都積累,就形成「行業標準」:不積累者落後,積累者才能生存。當積累的資本家規模越來越大,小資本家難以競爭,只能破產或被兼併。這就導致了資本向少數大資本集中,壟斷或寡頭結構形成。

這樣的後果是,機器和原料投入(c)比重越來越大,相對勞動力投入(v)減少。但剩餘價值只來自 v → 長期會導致利潤率下降趨勢。勞動剝削並加深為了抵消利潤下降,資本家必然:拉長工作日(絕對剩餘價值)提高勞動強度或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對剩餘價值)工人被「更有效率」地榨取剩餘價值。

 失業與貧富差距越來越明顯,機械化替代部分勞動 → 產生「產業後備軍」(失業者),工資被壓低,工人處境不穩;而資本家財富累積加快 → 階級差距擴大

個別資本家擴張是理性,但全體資本家同時擴張,會造成:產能過剩(I 部門過度生產生產資料)消費不足(工人工資 v 被壓低,限制 II 部門的有效需求)結果就是週期性爆發 生產過剩危機

為什麼會爆發危機?

馬克思認為危機不是偶然,而是積累邏輯下的必然結果。根據本文先前講述的內容,可以整理為以下幾點:

1. 生產過剩危機

資本主義的目標是無限追求剩餘價值,生產會不斷擴張。但工人只能拿到 v(工資),消費力有限。商品總價值 = c + v + s,其中 s 部分找不到購買者 → 商品賣不出去 → 過剩。這是典型的「生產無限擴張 vs 消費受限」的矛盾。

2. 部門比例失衡(社會再生產理論)

第一部門(生產資料)與第二部門(消費品)之間必須保持平衡。如果第一部門過度擴張,機器造太多,第二部門消化不了 → 危機。如果第二部門不足,工人和資本家買不到足夠消費品 → 危機。

3. 利潤率趨勢下降

隨著積累,資本有機構成 (c/v) 上升:越來越多資本投到機器(c),相對可變資本(v)減少。但只有 v 創造剩餘價值 s。因此長期來看,利潤率 = s / (c+v) 會下降。資本家會透過加強剝削、開拓新市場、壓低工資來延緩,但無法根本消除。

4. 週期性危機

當過剩商品賣不出去 → 工廠關閉 → 工人失業 → 消費力更低 → 更嚴重的過剩。然後資本大規模毀滅(工廠倒閉、破產、失業潮),資本主義系統反而「清理」過剩,為新一輪積累鋪路。所以危機對馬克思來說,是資本主義週期性運動的一部分。



總結以上論述,我們已認知到,資本主義必然積累,因為剩餘價值必須再投資,競爭迫使資本家擴張。積累帶來資本集中、勞動力被壓榨、c/v 比率上升。且資本主義必然爆發危機,生產過剩 vs 消費不足的矛盾。社會再生產比例失衡。利潤率趨勢下降。危機不是偶然,而是週期性的「調整機制」。等原因確立了資本主義靠積累存活,但積累同時也製造了它無法擺脫的結構性危機。

資本主義的偉大之處,在於它能以驚人的速度推動生產力、擴展市場;但它的矛盾也同樣深刻。每一次積累都像是往前跨進一步,同時也在掘下更深的坑洞——工資受限導致消費不足,機械化帶來利潤率下滑,過剩危機反覆爆發。當社會終於意識到這個困境時,往往已經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資本主義因此呈現出一種悖論:它一方面推動人類不斷前進,另一方面卻不斷製造出無法逃脫的結構性危機。

最後,希望看完本文有進一步興趣的朋友們可以去閱讀卡爾・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資本論》第一卷::《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卷:《資本主義產生的總過程》。希望各位在本文中能受啟發並促進反思是本文的宗旨。感謝閱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哲學小秘境
4會員
8內容數
歡迎來到我的哲學秘境,我想,哲學並不是真的如同普世所認知的遙不可及、抽象、對生活一點幫助都沒有。實際上,在我們生活中充斥著各種可以開啟哲學思辨的事件與經驗。希望各位在這能在各種理論中停留、獲得新的啟發與反思、再出發,並帶著你所支持的價值實踐在生活中。我們能一起討論哲學知識,增加用來思辯的好工具!
小哲學小秘境的其他內容
2024/10/15
在多元社會中,個體的認同形成受到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人因自身的獨特經歷而擁有不同的認同。在探索認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面對社會的期待與限制,但透過與相似群體的互動,我們也能找到歸屬感。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影響因素,並分析性別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
Thumbnail
2024/10/15
在多元社會中,個體的認同形成受到文化背景、社會結構及家庭教育等因素的影響。認同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每個人因自身的獨特經歷而擁有不同的認同。在探索認同的過程中,我們可能面對社會的期待與限制,但透過與相似群體的互動,我們也能找到歸屬感。本文深入探討這些影響因素,並分析性別認同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差異。
Thumbnail
2024/07/24
今天向大家介紹,羅爾斯發明的思辨工具「無知之幕」,透過此思辨工具可以反思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文章中討論了社會契約、機會平等、差異原則和原初地位等概念,使讀者對於社會公平與正義有更清晰的理解。 也帶著大家更進一步的思考看看,我們希望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Thumbnail
2024/07/24
今天向大家介紹,羅爾斯發明的思辨工具「無知之幕」,透過此思辨工具可以反思社會中的不公平現象。文章中討論了社會契約、機會平等、差異原則和原初地位等概念,使讀者對於社會公平與正義有更清晰的理解。 也帶著大家更進一步的思考看看,我們希望活在什麼樣的社會
Thumbnail
2024/06/25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Thumbnail
2024/06/25
這是一篇介紹康德倫理學中關於建立原則和行動的文章,內容涉及了康德哲學中的概念和論點,以小明和阿牛之間的互動,與小明提出的反駁舉例,從中解釋了康德哲學對於倫理行為的看法,也透過思想實驗來練習標準化一個原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透過蝦皮分潤計畫,輕鬆賺取零用金!本文分享5-6月實測心得,包含數據流程、實際收入、平臺優點及注意事項,並推薦高分潤商品,教你如何運用空閒時間創造被動收入。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單身的人有些會養寵物,而我養植物。畢竟寵物離世會傷心,植物沒養好再接再厲就好了~(笑)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不知你有沒有過這種經驗?衛生紙只剩最後一包、洗衣精倒不出來,或電池突然沒電。這次一次補貨,從電池、衛生紙到洗衣精,還順便分享使用心得。更棒的是,搭配蝦皮分潤計畫,愛用品不僅自己用得安心,分享給朋友還能賺回饋。立即使用推薦碼 X5Q344E,輕鬆上手,隨時隨地賺取分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身為一個典型的社畜,上班時間被會議、進度、KPI 塞得滿滿,下班後只想要找一個能夠安靜喘口氣的小角落。對我來說,畫畫就是那個屬於自己的小樹洞。無論是胡亂塗鴉,還是慢慢描繪喜歡的插畫人物,那個專注在筆觸和色彩的過程,就像在幫心靈按摩一樣,讓緊繃的神經慢慢鬆開。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金錢的演變、功能,賺錢的方式,以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缺點。透過深入瞭解金錢,我們能更好地規劃人生和了解世界,因此瞭解金錢的概念非常重要。
Thumbnail
本文介紹了金錢的演變、功能,賺錢的方式,以及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優缺點。透過深入瞭解金錢,我們能更好地規劃人生和了解世界,因此瞭解金錢的概念非常重要。
Thumbnail
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強而有力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模式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問題,這讓我很有共鳴,有人能替我將心中感受到的不對勁講清楚的感覺非常舒服。 本文簡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舉例也有個人感受,也指出了我認為今天的異化更嚴重與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地方。
Thumbnail
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強而有力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勞動模式會造成哪些嚴重的問題,這讓我很有共鳴,有人能替我將心中感受到的不對勁講清楚的感覺非常舒服。 本文簡介馬克思的異化理論,有舉例也有個人感受,也指出了我認為今天的異化更嚴重與好像沒那麼嚴重的地方。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最近在讀《人類怎麼學》這本有關人類學的書籍,裡面提到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觀念「異化」我認為值得一提,來這邊書寫我的想法。
Thumbnail
闡述如何正確掌握思考與行動模式,擺脫金錢奴隸的命運,成為自由的知識/財富巨擘。 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憑努力工作難以獲得超越平均水準的成果,還探討了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及人們常見的謬誤論斷。 最後強調財富積累不僅止於金融知識,更需對人性/心理有深刻認知。
Thumbnail
闡述如何正確掌握思考與行動模式,擺脫金錢奴隸的命運,成為自由的知識/財富巨擘。 提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只憑努力工作難以獲得超越平均水準的成果,還探討了財富與幸福感的關係,以及人們常見的謬誤論斷。 最後強調財富積累不僅止於金融知識,更需對人性/心理有深刻認知。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資本主意主導了全世界大部分國家,它促使人類文明與科技的進步,人民擁有自己的財富,可以透過工作來獲取相對應的報酬,因為每個人的能力不同而產生了貧富差距,在資本主意的運作下逐漸拉大了差距。 如今差距已經擴大到了20%人擁有其他80%人的資源,80%人由於資源匱乏,即使透過努力工作也無法改變生活,心中累
Thumbnail
週末看了這本《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這本書的畫家非常會知識轉譯,很有幽默感又善於比喻,即使是生硬的經濟學理論,經過圖像的整理脈絡,非常好讀好懂!沒想到講經濟、歷史的書能夠講得如此生動且容易理解,很推薦經濟學小白看看喔!
Thumbnail
週末看了這本《資本與意識形態-經濟學知識漫畫》,這本書的畫家非常會知識轉譯,很有幽默感又善於比喻,即使是生硬的經濟學理論,經過圖像的整理脈絡,非常好讀好懂!沒想到講經濟、歷史的書能夠講得如此生動且容易理解,很推薦經濟學小白看看喔!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內容,來說說資本的特性好了。 通常我們都會覺得資本就是大鯨魚、本多終勝、所到之處都貪婪地掠奪大家的財產,但平心而論,資本是一種手段,資本的背後是人,更深入的說應該是很多群人,操控了大量的資本,在整個資本市場進行作戰,可以想像就是一群神仙打架,我們凡人如果不想遭殃,要做的就是找個贏面最大
Thumbnail
延續上一篇的內容,來說說資本的特性好了。 通常我們都會覺得資本就是大鯨魚、本多終勝、所到之處都貪婪地掠奪大家的財產,但平心而論,資本是一種手段,資本的背後是人,更深入的說應該是很多群人,操控了大量的資本,在整個資本市場進行作戰,可以想像就是一群神仙打架,我們凡人如果不想遭殃,要做的就是找個贏面最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