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對會導致老人失智的阿茲海默症並不陌生,儘管全球已有大量研究投入預防、早期診斷與治療,醫界至今仍無法找出能夠徹底治癒的方法。這種神經退行性疾病不僅對患者本身造成極大影響,也為照護者與醫療體系帶來沉重負擔。

在今年9月於《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Early Locus Coeruleus noradrenergic axon loss drives olfactory dysfunc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指出,嗅覺衰退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最早期出現的症狀之一,未來有望利用這個特點,開發出另一種早期診斷方式,及早診斷並妥善治療。
阿茲海默症成因:類澱粉斑塊沉積
阿茲海默症的主要成因是β-類澱粉蛋白(β-amyloid, Aβ)在腦部大量聚集形成類澱粉斑塊(Amyloid plaques),以及Tau蛋白在神經元內大量表現,形成神經纖維糾結(Neurofibrillary tangles),導致神經元運輸被阻斷。
其中β-類澱粉蛋白約在失智症狀出現前20年就開始累積,可藉由正子斷層掃描(PET)偵測。與失智病程大幅相關的Tau蛋白約症狀出現前10年出現,現亦有開發Tau蛋白顯影劑配合正子攝影的方式,可早期診斷阿茲海默症。
藍斑核
藍斑核(locus coeruleus)位於腦幹,是一個與壓力反應密切相關的重要神經核團,其功能異常與憂鬱症和焦慮等精神疾病有關。
在阿茲海默症早期,藍斑核中的去甲腎上腺素(noradrenalin, NA)系統會率先受到影響。同時,藍斑核也是最早出現異常磷酸化tau蛋白(pTau)的腦區,並且會導致Tau蛋白在整個神經系統中擴散。過去的研究大多聚焦在pTau對藍斑核的引響,但卻鮮少關注阿茲海默症另一個相關蛋白——Aβ在藍斑核中扮演的角色。
阿茲海默症預兆:嗅覺功能障礙
研究人員結合離體與活體的神經科學技術,在阿茲海默症小鼠模型中發現,在認知功能障礙出現之前,小鼠就出現了嗅覺功能障礙。這源自於藍斑核至嗅球(olfactory bulb)的神經纖維發生異常變化:原本位於神經纖維細胞膜內側的磷脂酰絲氨酸(phosphatidylserine)轉移到細胞膜外側,因而被大腦的免疫細胞——小膠質細胞(microglia)識別而加以清除。
一般而言,這種神經纖維細胞膜組成的改變會發生在突觸修剪(synaptic pruning)的過程,用以移除多餘或功能失調的神經連結。研究人員推測,可能是因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元過度活躍與異常放電,才會觸發這種不正常的清除狀況。
目前針對Aβ所開發的抗體療法已經問世,但要發揮療效必須在疾病早期使用,研究團隊期望這項結果能推動更早期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檢測方法,使患者能在認知症狀出現前就確診並介入治療,提高治療成功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