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底層邏輯」的讀後心得。這本書是我上一個職場的貴人Wen在我離職前送給我的第兩本書,Wen說她看完之後收穫非常多,也非常推薦我去看。
這本書的作者劉潤是中國著名的商業顧問、潤米諮詢的創始人、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也曾任騰訊、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的戰略顧問,可以說是職場經驗非常豐富的作者。單看「底層邏輯」這個書名的話可能會覺得不好讀,但作者善於說故事以及圖表呈現,使各種事物的底層邏輯十分好理解,依然算是可讀性挺高的一本書。
這本書分為五個章節討論底層邏輯,分別是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以及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以下分享一些片段和讀後心得。

用底層邏輯看清世界的底牌
底層邏輯是什麼呢?在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就是底層邏輯。當我們面臨環境變化時,底層邏輯可以被應用在新的變化中,進而產生適應新環境的方法論。因此,作者給出了一個公式:「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如果教給你各行各業的方法論,那就只是「授人以魚」,當環境產生變化方法論就不再適用;如果教給你的是底層邏輯,那就是「授人以漁」,你可以透過不變的底層邏輯,推演出順應時勢的方法論。因此,唯有掌握了事物的底層邏輯,才有辦法動態地、持續地看清事物的本質。
系統=要素x連接關係
在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這個章節中,作者首先說明:「系統=要素x連接關係」。
以機械手錶這個系統為例,錶盤、錶針以及內部的齒輪就是系統的「要素」,這是屬於我們容易看到且理解的;錶盤、錶針以及內部的齒輪之間是如何銜接的屬於「連接關係」,這是屬於需要洞察力才能理解的,而問題的解決方案常常就藏在這些連接關係裡。
作者進一步詳細定義了五個名詞:變數、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以及滯後效應。其中,變數屬於「要素」,因果鏈、增強迴路、調節迴路以及滯後效應屬於「連接關係」。
- 變數:系統中變化的要素。
- 因果鏈:變數之間增強或是減弱的連接關係。
- 增強迴路:兩條增強或是兩條減弱的因果鏈頭尾連接。舉例來說,當你越有知識,累積新知識的能力就越強,當你累積新知識的能力就越強就會越有知識。另一個例子是,創業初期公司人數很少,老闆站起來一吼就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
- 調節迴路:增強迴路的存在會使這個世界走向極端,因此凡存在增強迴路必會存在調節迴路使世界回歸平衡。舉例來說,當公司持續發展規模增大,老闆站起來一吼已經無法持續使員工效率增加了,因為這時候公司遇到了「管理複雜度」這個調節迴路。
- 滯後效應:因果關係不是瞬間連接的,迴路也不是瞬間閉合的,他們之間都包含著一個時間差,這個時間差就叫做滯後效應。例如,在路上塞車時你聽著交通廣播,交通廣播說另一條路很通暢,但是當你開到了那條路卻發現那條路一點都不通暢,這是因為從你聽到廣播到開到那條路的時間中交通狀況已經產生了改變,這便是滯後效應。
我的觀點:討論滯後效應的意義
這邊我想特別分享一下滯後效應的部分。我認為仔細研究一個系統後,無論是變數、因果鏈、增強迴路或是調節迴路都是相對容易洞悉的,但是滯後效應替一個系統加上了時間的維度,大大地增加了複雜性,而可能使你的判斷失準。
以大學選擇科系來說,也許你做好了萬全的分析,並選擇了一個你認為最具前景的科系就讀,但是當四年過去之後,隨著AI或是其他技術的興起,你在大學四年所學已經不那麼值錢了,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滯後效應的展現。
既然有著滯後效應影響我們的判斷,難道我們就可以隨意選擇嗎?我覺得不是的,討論滯後效應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環境隨時隨地在變化,在做出選擇後應當持續觀察環境調整方向,而不是胡亂決定的藉口。
另一方面來說,我認為付出努力到收穫成果之間也存在滯後效應。比如我今年孜孜矻矻地學習了一門專業,但通常沒有辦法馬上看到成果(比如透過這門專業找到工作或是加薪),不過這不代表這段努力是白費的,當機會來臨時,你學習的這門專業就可能成為轉職或是加薪的契機。
利潤,來自於沒有競爭
關於利潤,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假設生產一件產品的利潤是3元,你現在用30元的價格賣出去,那麼30-3=27,27元是你的利潤嗎?
作者否定了這個假說,這27元並不是你真正的利潤,作者稱之為「趨勢紅利」。當你的競爭對手發現你只花了3元的成本就能賺到27元,他們就會花費和你相同的努力,並且把定價降低和你競爭。聰明的你看到這邊應該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了,於是價格戰開始了,大家開始削價競爭,你再也無法用3元的成本賺到27元,也沒有人可以再賺到趨勢紅利。
最終價格穩定在了3.3元,那這0.3元的價差是利潤了嗎?不是的,這0.3元只能說是社會工資,意思是若是賺到的錢低於這個社會工資你就不做了,但是你想賺得比這0.3元更多也不可能,所以依然不能稱之為利潤。
那到底什麼才是你的利潤?如果你的生產成本跟大家樣都是3元,那你是沒有真正的利潤的。作者認為真正的利潤應該來自透過某種創新使你的成本更低。舉例來說,若整個行業生產這項產品的成本都是3元,你有辦法將成本降低至1元,而且別人都學不來時,你比別人便宜的這2元才是你真正的利潤。
我的觀點:保持趨勢紅利也是一種賺取利潤的方式
在降低成本的環節中,應該可以很直覺地想到「以價制量」,透過大量採購以換取較低的成本,我認為對於大公司來說確實是個很棒的方法,不過對於一個創業初期的小公司來說恐怕不切實際,我們總不可能天真地認為,在創業初期就預期可以擁有和大公司一樣大量的訂單。
對於小公司而言,他們也擁有足以和大公司平起平坐的潛力,我認為這個關鍵就是「專利」。當你辛辛苦苦研發出一個新技術,肯定不會希望你的競爭對手可以輕易模仿你,甚至是恣意發起價格戰壓低售價,所以有遠見的公司會為這些技術申請專利保護。
這些專利的本質是一種「排他權」,在未經專利權人許可的前提下禁止擅自使用、製造、銷售或進口。簡單來說,專利可以防止競爭對手投入市場賺走你的「趨勢紅利」,所以哪怕只是一間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也可以透過申請專利和大公司相互競爭。
結語:內容很豐富,但沒有太多共鳴
我會給這本書3.5顆星的評價(滿分5顆星)。
我認為這本書確實討論了許多事物的底層邏輯,不過對我而言,比較像是在閱讀一本知識含量很大並且淺顯易懂的教科書,雖說可以學習到許多不同的思考面向,但沒有和我產生太大共鳴。
另外,這本書中也有一些觀點我並不是那麼認同。比如作者在書中有說到他把工作當成「玩」,所以感覺不到累,甚至某段時間會直接在辦公室過夜,也舉例三星的高管也是過著早出晚歸的生活而「玩」出一番成就。
我認為能夠如此喜愛自己的工作固然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不過這件事情可遇不可求,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找到如此熱愛的工作,更遑論在多人的價值觀中,工作已經不是生命中的第一順位了。
讀完書後我有思考過明明可以感覺到這本書很厲害,但為什麼無法勾起太多共鳴。重新再瀏覽過一次這本書之後,發現書中滿多關於商業邏輯的部分,雖說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了解許多知識,但可能是我本身工作經驗不多,又沒有體會過商業的世界才無感吧。
不過反過來說,書中滿多部分都有關於商業邏輯,所以我認為會很適合創業者、商業人士閱讀,透過底層邏輯理解事情的本質,或是說透過這本書培養一種思考模式,儘管我沒有太多共感,但仍然是值得一看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