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毫不關心你的方向,而你必須關心商業的方向。”
好書分享:商業簡史-看透商業進化,比別人先看到未來
作者:劉潤
時報出版
商業世界之中,有人成功有人失敗,有人的成功看起來似乎有所本,但也許只是剛好站到了風口。有人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其實有著別人學不來的護城河。成功是偶然還是有其框架,作者拆解了商業模式,如同其每年的演講,除了金句滿滿,更是結構性的拆解與說明商業模式發展的過程,而重要的就是,我們身處其中如何看懂這樣的規則,看懂局,總是要理解規則才能把遊戲玩得好,就算多數如我並非創業者或企業決策者,但是理解這業的商業模式更能套用在自身的職涯選擇或是理財投資上,更能做真正勝算大的事。
商業到底是甚麼:交易成本
商業為什麼能進步:網路密度
商業從哪裡來:線段型商業和中心型商業
商業到哪裡去:去中心型商業和全連接商業
我們如何順勢而為:你賺得是紅利、工資還是利潤?
“在商業那個注定輝煌的前途裡,有我嗎?”
“勞動創造財富,交換激勵創造”
從古早的以物易物,到貨幣制度的發明,透過具備信賴的組織發行,彼此根據供需狀況產出定價,商業就從這裡開始起步。但是有了貨幣之後,交易的距離被拉長了,彼此因為資訊不對稱及信用不傳遞的特質而有了商人存在的意義與空間。交易成本如何被降低就成為了商人創造價值之所在,作者也列出了我們常見的幾項成本:
“所謂商業進步,就是用愈來愈低的交易成本,克服阻力(資訊不對稱和信用部傳遞)。”
從美國鐵路的興建,公路建造,到運輸貨櫃,航空,互聯網。透過時間與空間的折疊,供需雙方因為連結產生了結構性的改變,作者也帶著我們一路梳理商業發展的脈絡:線段型商業->中心型商業->去中心型商業->全連接型商業。
網路密度 = 實際連接數 / 可能連接數
“網路密度增加,會帶來超級節點;網路密度的進一步增加,會消滅超級節點。”
透過這樣的拆解,我們可以很快速的理解,早期絲路因為交換與運輸而有了線性的商業結構。隨著交通運輸的發達,許多早期的大城市成為了運輸的核心,同時就會架構成大型交易中心。而各大型實體賣場也在這樣的趨勢之下造就了其當時的地位,大家想到要買什麼就會去到區域性的這個賣場或是百貨公司。
“一種模式的增長,如果超過行業平均水準,那一定是因為交易結構的改變。一種交易結構的超額增長,一定是因為另外一種交易結構的超額下滑。”
因著科技的發達,電商與搜尋引擎打破了資訊不對稱的問題,想要靠著資訊差異獲利越來越難。同時就如作者所寫:順勢而為的企業家,總是在想如何透過消滅資訊不對稱賺錢。
加密貨幣的去中心化也成為下個階段的商業發展,借貸未必需要透過銀行,保險未必透過保險公司。當然這中間有更多不同國家的法令規範議題,也許商業模式可以建構的非常完整,也具備相當的市場性,可是法令卻可能阻擋了一切(例如螞蟻金服當年的IPO)。不過作者也提到了,這是一個烏托邦想像的存在,只能趨近但無法到達。
“你的財富總量提升的本質原因,是你生產效率的提高,然後才是交易效率”
“用護城河,把時代降臨的紅利,守護為豐厚的利潤,避免只拿微薄的工資。”
最後這一段我覺得非常精采,一定要好好地看一看。所謂紅利,指的是短暫的供需失衡。所以有很多成功者故事,其實可能只是當時的封口做對了某件事情,對於長久經營的企業是不存在什麼我這商業模式很特殊這件事。有的是我的護城河又深又寬,沒有那麼容易踏進來。
“你以為你是在創業,其實你是在為這個社會打工”
“只有在競爭少的地方,才有利潤;愈接近於沒有競爭的地方,利潤愈高。
透過護城河才能夠守住利潤,而護城河這個東西也絕對不是挖一次就可以一勞永逸,是需要持續堆疊交叉應用,才能夠守住企業的競爭態勢。自己所屬產業或公司到底是屬於: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商業交易,也許自己就是那個找尋紅利與風口的經營者。又或者只是一個工作者,但也不要因為這樣不關心商業市場,商業市場對標的是自己的工作職涯,還有各種投資,這背後也受到各種國際局勢甚至是單一國家的政治趨勢而會有所不同。這些大神可以把複雜的事情結構化拆解,然後透過書本的媒介可以取得,我們也許看起來都是某家公司的打工仔,但都應該練習著讓自己的人生不會永遠都是打工仔,也才能有更多餘裕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事情前行。好書分享給大家。
#商業簡史
#阿崴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