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約翰·哈佛雕像:三個謊言與一段歷史佳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當你走進哈佛大學校園,來到最具代表性的地標——John Harvard statue(約翰·哈佛雕像)時,你是否注意到那隻被摸得發亮的左腳?

 

許多遊客相信,觸摸銅像的左腳能帶來好運。由於太多觀光客在合影時都忍不住伸手一碰,它的左腳早已被磨得閃閃發光,成為全球遊客到訪哈佛時的必拍「打卡景點」。

 

這座雕像位於哈佛園(Harvard Yard),由雕塑家丹尼爾·切斯特·法蘭奇(Daniel Chester French)於1884年創作——他同時也是華盛頓林肯紀念堂雕像的設計者。雕像呈現一位身穿17世紀清教徒服飾的男子端坐姿態,象徵哈佛大學的早期宗教根源。

圖片出處https://summer.harvard.edu/blog/the-3-lies-of-harvard/

圖片出處https://summer.harvard.edu/blog/the-3-lies-of-harvard/


 

然而,儘管雕像底座刻著「John Harvard • Founder • 1638」,這尊雕像卻被戲稱為「三個謊言雕像」:

1.    因為沒有人知道約翰·哈佛的真實長相,此雕像並非他本人,模特兒實際上是一名叫謝爾曼·霍爾(Sherman Hoar)的學生;

2.    他並不是「創辦人」,而只是主要捐贈者之一;

3.    哈佛大學實際成立於1636年,而非1638年。

 

🕰️ 哈佛學院的真正創立

哈佛學院於1636年由麻薩諸塞灣殖民地的「大法院」(Great and General Court)投票通過設立,這比約翰·哈佛去世還早了兩年。嚴格來說,他並不是創辦人。


 

📚 約翰·哈佛的真正貢獻

1638年,約翰·哈佛過世。他在遺囑中將一半的財產和超過400本藏書慷慨捐贈給剛成立不久的學院。這筆捐贈為學校奠定了堅實基礎,因此在1639年,學院決定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


 

總結:

雖然約翰·哈佛並非哈佛大學的創辦人,但他無疑是奠基者之一。他的名字和雕像,正因這份關鍵性的貢獻,成為哈佛最重要的象徵。

 

圖片出處https://summer.harvard.edu/blog/the-3-lies-of-harvard/


研究資料連結處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atue_of_John_Harvard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9/09/iconic-john-harvard-statue-is-the-star-of-the-yard/

https://www.harvardmagazine.com/2015/08/how-clean-is-john-harvard

https://www.harvard.edu/about/history/

https://www.cantab.org/john-harvard-emmanuel-1626

https://www.britannica.com/biography/John-Harvard

https://ask.library.harvard.edu/faq/8191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enny Hsu的沙龍
275會員
360內容數
Jenny Hsu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莎士比亞劇作中對義大利風情的細膩描寫,不僅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意外地為義大利帶來觀光熱潮,例如維羅納的茱麗葉之家。本文帶您探訪莎翁筆下的義大利,以及茱麗葉之家和茱麗葉銅像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9/09
莎士比亞劇作中對義大利風情的細膩描寫,不僅展現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更意外地為義大利帶來觀光熱潮,例如維羅納的茱麗葉之家。本文帶您探訪莎翁筆下的義大利,以及茱麗葉之家和茱麗葉銅像背後的故事。
Thumbnail
2025/09/07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由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創作——他本名查爾斯·道奇森(Charles Dodgson),是牛津大學的數學講師(don)。這部作品的靈感誕生於1862年7月4日,他與莉德爾家的三位姐妹(the
Thumbnail
2025/09/07
《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由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創作——他本名查爾斯·道奇森(Charles Dodgson),是牛津大學的數學講師(don)。這部作品的靈感誕生於1862年7月4日,他與莉德爾家的三位姐妹(the
Thumbnail
2025/09/07
今天讀到商業周刊的專文報導【在台日本人驚訝:台灣人,變胖、薪水都能在日常對話自然說出來】,內容取材自《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日本媽媽的台灣在地生活雜記》一書。作者描述了在台灣生活時,因台日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適應感和日常生活困擾。 這讓我想起大學時代在台師大修習法文的經歷。當時有位正在台
Thumbnail
2025/09/07
今天讀到商業周刊的專文報導【在台日本人驚訝:台灣人,變胖、薪水都能在日常對話自然說出來】,內容取材自《那年,我帶著孩子回到台灣:日本媽媽的台灣在地生活雜記》一書。作者描述了在台灣生活時,因台日文化差異而產生的不適應感和日常生活困擾。 這讓我想起大學時代在台師大修習法文的經歷。當時有位正在台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Hoax: A History of Deception: 5,000 Years of Fakes, Forgeries, and Fallacies 原文作者: Ian Tattersall, Peter N. Névraumont 譯者:孔令新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0/06/20
Thumbnail
Hoax: A History of Deception: 5,000 Years of Fakes, Forgeries, and Fallacies 原文作者: Ian Tattersall, Peter N. Névraumont 譯者:孔令新 出版社:創意市集 出版日期:2020/06/20
Thumbnail
在心理學的領域,詹姆斯·霍蘭(James Houran)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名字。他的研究涵蓋了從『名人崇拜』到『超自然現象』的廣泛領域,並在這些充滿爭議的領域中,通過科學的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見解。
Thumbnail
在心理學的領域,詹姆斯·霍蘭(James Houran)是一個備受矚目的名字。他的研究涵蓋了從『名人崇拜』到『超自然現象』的廣泛領域,並在這些充滿爭議的領域中,通過科學的方法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見解。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愛的藝術》姐妹篇/佛洛姆從社會、宗教、文化直視人性的辨證 因為被列入名人推薦行列中,得做點什麼,以下是我的推薦內容~ 其實這是 1964 年出版的,時間上來說不能稱為新書,算是重版出來。雖然距今已經八十多年,但我覺得他的觀點放現代脈絡也是毫無違和感。 在今年三月起時我辦了六次《愛的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本文涉及人類遺骸⚠️⚠️⚠️美國知名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本週三因自家霍頓圖書館內收藏的一本19世紀「人皮書」公開道歉...
Thumbnail
⚠️⚠️⚠️本文涉及人類遺骸⚠️⚠️⚠️美國知名的高等學府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本週三因自家霍頓圖書館內收藏的一本19世紀「人皮書」公開道歉...
Thumbnail
昨天美國一個雜誌發表一篇落落長的文章攻擊一位美國網紅。這位「網紅」是位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的教授。一開始他在自己頻道上主要是講自己的專業:科研走到現在,到底讓我們理解到腦子是怎麼運作的? 我當然非常有興趣啊。史丹佛耶!腦神經科學教授耶!他早期的影片我都很愛看。人帥,講話又有條有理,講得頭頭是道,
Thumbnail
昨天美國一個雜誌發表一篇落落長的文章攻擊一位美國網紅。這位「網紅」是位史丹佛腦神經科學系的教授。一開始他在自己頻道上主要是講自己的專業:科研走到現在,到底讓我們理解到腦子是怎麼運作的? 我當然非常有興趣啊。史丹佛耶!腦神經科學教授耶!他早期的影片我都很愛看。人帥,講話又有條有理,講得頭頭是道,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Thumbnail
講者:洪裕元(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時間:2021.7.10 1. 傳統現象學方法的困難:現象學的目標是回歸事物、現象本身,找到恰當的方法、語言表述現象,但用語言表述現象的傳統現象學方法會遇到困難。 2. 那托普(Paul Natorp, 1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