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演講結束後,我去安親班接孩子,準備帶她去公園玩。她手上還拿著安親班提供的點心,剛好公園的廁所在整修,我們只好先繞到附近的超商洗手。順手買了飲料,我點了一杯無糖豆漿,她挑了一瓶養樂多,然後我們就坐在超商裡面,一邊吃一邊聊。
那個片刻特別單純。
我們沒有特別要幹嘛,不需要講大道理,也不用把時間塞得滿滿,只是安靜地坐著,看看對方、看看周圍。孩子笑得特別幸福,而我心裡也覺得很滿足。後來我們再去公園玩耍。那一天的傍晚到晚上都特別順利:她在公園裡玩耍,回家的時間到時,她能說走就走。回到家後,她先安排自己使用三十分鐘螢幕時間,接著吃飯(吃得比平常還多)、洗澡,八點半準時上床,還有一段睡前共讀的親子時光,最後帶著喜悅安穩入睡。
我忍不住跟先生說:「你有沒有發現,每次只要帶孩子去公園玩,晚上就會特別順利?」回頭想想,原因其實很簡單——孩子在忙碌的學習生活裡,有了一個留白的時間。她不需要永遠都在「動」,有時候只是坐在遊樂設施上發呆,也是一種很好的喘息。對孩子來說,這種留白不只是玩耍,更是調整心靈的時刻。
留白的智慧
這樣的體會,讓我想起李起周在《那些接住你的,不被生活擊倒的詞彙》裡提到的「留白」。他說,真正打動人的設計,往往不是把所有空間都填滿,而是懂得保留餘裕。就像星巴克的商標,原本是左右對稱,看起來過於嚴肅冰冷;後來改成不對稱,反而更自然、更有人味,也因此更受喜愛。
生活其實也是一樣。畫畫需要留白,音樂需要停頓,文章需要段落;我們的人生,更需要一些空隙。如果一天被行程塞爆,就像行李箱塞得滿滿的,無法再再容納新的東西,長期下來,我們的內心也會越來越貧脊。
作者還提醒,很多不幸,來自於「身體跟不上心靈的節奏」。當我們把自己逼得太急、太緊湊時,最後一定會失去平衡,像被浪捲走一樣。這句話讓我很有感觸。

我常常在寫作的時候發現,如果連續三小時不停,效率會下降,寫到後來也會覺得頭腦空白,什麼都不想再做。但如果每隔三十分鐘就休息五到十分鐘,喝口水、伸展一下,反而能有更多創意的思考,而且完成後也還有精神處理其他事。就像手機電池一樣,如果一路用到沒電再充電,容易導致電池受損,電池的壽命通常不長;但如果中途能補充一點電,就能用得更久。
回到昨天的經驗,我特別喜歡那段在超商裡什麼都不做的時間。那是一種最平凡的陪伴:喝一杯豆漿、喝一瓶養樂多,聊聊天、笑一笑,不需要去證明什麼,也不用完成什麼計畫。這樣的片刻為一天的生活帶來了穩定和安定,也因為有了這樣的留白,後續的一切才能自然輕鬆地銜接下去。
隨著年紀增長,我愈來愈懂得珍惜那些「什麼都沒做」的時光。因為只要行程一塞滿,人難免就會掉進「急」的狀態,明明想高效率,結果卻變成內耗,心裡一直催促自己「快一點、再快一點」,最後不但效率沒提升,反而很快就把力氣耗盡。
那你呢?在你的生活裡有給自己留白的空間嗎?在你的關係裡,有給彼此留白的時間嗎?
「留白」就是讓心靈呼吸的空間,有充足的氧氣,大腦就不會缺氧,能讓我們更有餘裕與智慧地回應與創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