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看過兩個完全相反的統計結論,卻不知道該相信哪一個?這可能不是因為數據造假,而是你遇到了統計學上最著名的陷阱之一——「辛普森悖論」。 什麼是辛普森悖論? 辛普森悖論描述的是一種讓人瞠目結舌的現象:當我們把數據分組來看時,每一組都顯示出同一種趨勢;但當我們把這些組的數據合并起來看整體時,趨勢卻完全逆轉了。 簡單來說,就是「分開看」和「合起來看」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結論。這提醒我們,忽略數據內部的分組結構,可能會得出極其錯誤的判斷。 悖論為何以「辛普森」為名? 這個悖論的名字源自於英國統計學家愛德華·休·辛普森(Edward Hugh Simpson)。他在1951年發表的論文中正式描述了這一現象。 然而,有趣的是,辛普森並非第一個發現此現象的人。早在他之前,卡爾·皮爾森(Karl Pearson)等統計學家就已經注意到了這種數據的「詭計」。但由於辛普森在其論文中進行了清晰的闡述和推廣,這個悖論便以他的名字命名,流傳至今。這在科學界很常見,一個理論或現象往往由最著名的推廣者,而非最早的發現者來命名。 一個簡單的例子:減肥藥的誤會 想像一家公司發布了一則減肥藥廣告,數據如下: 群體 平均體重 服用減肥藥組 82 公斤 未服藥組 78 公斤 整體結論: 吃藥的人反而更重?這藥看來沒用! 但先別急著下結論。我們發現一個隱藏因素:消費者的初始體重(這就是關鍵的「混淆變項」)。體重較重的人更可能去買減肥藥,而較輕的人則不會。 當我們按「初始肥胖程度」分組後,數據變這樣: 1. 重度肥胖者 · 服藥組平均體重:95 公斤 · 未服藥組平均體重:100 公斤 · 結論:對重度肥胖者,吃藥有效!(輕了5公斤) 2. 輕微肥胖者 · 服藥組平均體重:65 公斤 · 未服藥組平均體重:65 公斤 · 結論:對輕微肥胖者,吃藥沒效果。 真相大白: 正是因為服藥組裡充斥了大量原本體重就很重的人,而未服藥組裡多是本來就較輕的人,才導致「整體數據」得出了完全相反的誤導性結論。一分組,藥物的真實效果就顯現了。 真實世界的經典案例:1973年伯克利大學招生歧視疑雲 辛普森悖論不僅是理論遊戲,更在現實中造成重大影響。1973年,美國頂尖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研究生院被指控性別歧視,數據顯示: · 男性申請者錄取率:44% · 女性申請者錄取率:35% 從整體來看,男性錄取率明顯高於女性,歧視指控似乎鐵證如山。 校方為此進行了深入調查。當他們將數據按個別院系分組分析後,發現了驚人事實:大多數院系中,女性的錄取率其實與男性相差無幾,甚至略高於男性! 悖論從何而來? 問題的關鍵在於,女性申請者更多地投向了那些錄取率本身就很低的熱門且競爭激烈的科系(如英語系、歷史系)。而男性則更多地申請了錄取率相對較高的科系(如工程系、數學系)。 因此,雖然在每個「院系」內部(分組後)沒有歧視,但由於女性大量湧入難申請的科系,導致她們的「整體」錄取率被拉低了。這個「申請的院系」就是隱藏的混淆變項。 最終,調查結論是沒有證據表明學校存在直接歧視。這個案例成了辛普森悖論最經典的真實教材,告訴我們:在抨擊數據歧視之前,必須先進行分層檢驗。 結語 辛普森悖論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一課:永遠不要輕易相信匯總後的整體數據。在解讀任何統計數據時,都要保持批判性思維,問一句:「這背後是否有隱藏的分組因素?」否則,我們很可能被數據的表面所欺騙,做出錯誤的決策。
留言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慵懶貓系的小墨魚:數據外的日常觀察
0會員
14內容數
小墨魚,一位白天擅長資料分析與統計建模的數據工作者,夜裡則沉浸在書本與文字裡,透過閱讀與寫作與世界對話。工作之餘,也兼職統計家教,協助學生理解複雜的統計概念與軟體操作。這裡記錄我的書評、生活觀察、科技碎念,有時也寫下關於時間與情緒的小片段。願這些文字,成為我們在日常中相遇的溫柔片刻。
慵懶貓系的小墨魚:數據外的日常觀察的其他內容
2025/09/09
在醫學、公共衛生或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想回答這樣的問題:
「A 治療是否比 B 治療更有效?」
「接受政策補助的學生是否比未接受補助的學生有更好的表現?」
理想上,我們會用隨機分派(Randomization)的方式設計研究,把受試者隨機分到不同的處置組別,這樣就能保證兩組在基線特徵上平均

2025/09/09
在醫學、公共衛生或社會科學研究中,我們常常想回答這樣的問題:
「A 治療是否比 B 治療更有效?」
「接受政策補助的學生是否比未接受補助的學生有更好的表現?」
理想上,我們會用隨機分派(Randomization)的方式設計研究,把受試者隨機分到不同的處置組別,這樣就能保證兩組在基線特徵上平均

2025/09/08
你有沒有想過,選舉前的民意調查,為什麼只問一千多人,就能知道全台灣兩千多萬人的想法?或者,工廠在品管時,為什麼不用檢查每一件產品,就能確保整批貨的品質?
答案就是「抽樣 (Sampling)」。
抽樣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用一小部分的資料(樣本),來聰明地推論整個群體(母體

2025/09/08
你有沒有想過,選舉前的民意調查,為什麼只問一千多人,就能知道全台灣兩千多萬人的想法?或者,工廠在品管時,為什麼不用檢查每一件產品,就能確保整批貨的品質?
答案就是「抽樣 (Sampling)」。
抽樣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它的核心精神,就是用一小部分的資料(樣本),來聰明地推論整個群體(母體

2025/09/07
在資料分析與視覺化中,我們經常需要在散點圖上疊加迴歸線,並直接顯示其統計資訊,例如迴歸方程式和 R2 值。這不僅能讓圖表更具資訊量,也方便讀者快速理解變數間的關係。雖然 ggplot2 本身功能強大,但要自動在圖上顯示這些迴歸細節卻不是那麼直觀。這時候,ggpmisc 套件就派上用場了!

2025/09/07
在資料分析與視覺化中,我們經常需要在散點圖上疊加迴歸線,並直接顯示其統計資訊,例如迴歸方程式和 R2 值。這不僅能讓圖表更具資訊量,也方便讀者快速理解變數間的關係。雖然 ggplot2 本身功能強大,但要自動在圖上顯示這些迴歸細節卻不是那麼直觀。這時候,ggpmisc 套件就派上用場了!

你可能也想看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社群媒體會導致「過濾氣泡」和「同溫層效應」。也就是說,這只會讓用戶只看到符合其既有觀點和興趣的內容,從而錯過多樣化的信息。
如果要做出更妥善的市場判斷,除了需要在即時的數據和長期的品牌價值之間找到平衡,也要提醒大家要及時『抽身』回到真實的世界中,才能避免陷入數據迷戀和演算法偏見。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人類會說謊,喜歡用謊言包裝,我們該如何去了解「謊言」甚至知道人們在說謊的行為與關於謊話間的多重關係?挪威卑爾根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奇維塔智庫主持人的專家-拉斯史文德森,出版的《謊言的哲學》透過定義謊言、敘述謊言、甚至以生活和社會中常見政客的謊言為例,也許可以讓讀者更加了解「謊話」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我們活在一個「數據為王」的時代,無形的壓力讓我們陷入一種「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的焦慮漩渦。文章提到當我們過度追求這些數字時,可能會迷失自己。愛因斯坦的名言提醒我們:「並不是所有重要的東西都能被計算,也不是所有能被計算的東西都重要。」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作者 Hans Rosling 發現,許多人對世界的認識停留在過去,沒有跟上現實世界的真實數據,因此決心撰寫本書,讓更多人看見真實世界面貌。
作者常被稱為樂觀主義者,但他自創新詞,認為自己是「可能性主義者」,因為真實看見世界變好,而不是盲目樂觀。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
哲學的思考方法為,一假設問題的提出,然後再藉由論證的方式證成一預設的概念,最後獲得一個解答、一個立場、一個理論。不管是哲學理論或科學理論,都共同面對一個問題─理論永遠只反映事實的某個片段而已;因為形成理論的過程,是一個將複雜問題「簡化」的過程。哲學方法有沒有可能反應真實的複雜呢?當哲學能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