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前,媽媽因生產時用力過度,造成尾椎關節錯位,忍了兩年的疼痛才去復健科調整,寶貝聽到後焦急地問:「是我害的嗎?」
這不是他第一次把大人的困難,往自己身上攬。
幾天前,我和姊姊私下抱怨爸爸,寶貝立刻插嘴:「妳們在說我嗎?」有時候,他甚至只因為聽到媽媽輕輕「嘖」了一下,就急著解釋:「哼!我又沒怎樣!」
還有一次,他早早起床,走到客廳大喊:「時針快指到八了!」我和姊姊火速爬起來,才發現:「明明是七點十五分。」他又立刻防衛:「媽媽妳為什麼這麼早起?我又沒有吵到妳。」
這些小小的插曲,都透露出一種特質:孩子過度敏感,總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翻開2024年5月的日記,我找到一些線索─我們常常在生活裡,無意中把錯誤推到孩子身上。
那天我們入住飯店時,找不到房卡密碼紙條,姊姊急得滿臉通紅,就是想不起來自己放在哪裡,只想到寶貝剛剛伸手探過她的大衣口袋,便斷定是他弄丟的,氣急敗壞地責怪:「都是你害的!」
寶貝聽到後不敢多說一句話。最後,紙條竟出現在姊姊自己的包包裡。
我替寶貝打抱不平,堅持要她道歉。姊姊自知冤枉了孩子,於是誠懇對寶貝說:「對不起。」
隔天,我在二木菓子店買到一盒難吃的巧克力。我不敢相信自己會看走眼,直到看見包裝上標示「北海道奶油」,才喚起購買當下的記憶:是我自己一時興起放進購物籃的。那一刻,我慶幸自己沒有在寶貝面前脫口而出:「一定是寶貝放進來的!」否則,他很可能又會揹上不必要的責任。
我同時想到,姊姊在寶貝面前,放下身段承認錯誤,甚至願意道歉,對習慣扮演權威的大人來說並不容易。不過,若能讓孩子明白,錯誤不是恥辱,而是學習與修復關係的契機,我也願意示弱,並認錯。
當我們放下大人的面子,誠實面對錯誤,不僅釋放了孩子的愧疚,也給了他們最好的生命禮物:真誠、健康的人際示範。
有一次,我趁姊姊不在,偷偷打開棒棒糖給寶貝吃。姊姊發現後氣沖沖地說:「下次妳再這樣,我就不跟妳說話了!」並補上一句「好人總是妳當!」
沒多久,寶貝想聽故事,我拒絕後他大哭,我隨口笑說:「sugar high喔!」沒想到他立刻回嗆:「妳還敢講!」姊姊在旁邊哈哈大笑,任由他兇我。
那些我們無意間說過的重話,會不會在寶貝心裡留下痕跡?我們習慣互相推責,孩子自然也學會用「害」來解釋一切。
有一晚,姊姊睡前和寶貝談心,說:「當你白天問『為什麼媽媽可以管我?』時,我沒有生氣,因為這代表你長大了,想自己管自己。你生氣、甚至討厭媽媽,都沒關係。」
沒想到寶貝聽後眼眶泛淚,哽咽說:「我沒有討厭媽媽!」隨後抽噎哭了起來。
姊姊想表達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她忽略了「討厭媽媽」這個字眼,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太過沉重。他哭,不是因為媽媽兇,而是因為太愛媽媽,害怕自己被誤解為「不愛她」。
姊姊自責沒有把話講清楚,「害」寶貝哭了。
事後我們逐漸理解,寶貝常把大人的情緒歸因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過度的罪惡感傾向」。
孩子的內心世界單純卻敏銳;他們看到大人不舒服,很自然地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心理學上,這是一種「自我中心化思維」,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非常常見。換句話說,他們往往誤以為周遭的事情,都是自己引起的。這種想法若沒有被澄清,就可能慢慢內化為長遠的自責與低自尊。
我們學會:
- 避免說「誰害的」,而是描述狀況,例如:「媽媽尾椎在生產時受傷了,很常見。」
- 說「有時候你不喜歡媽媽的做法,這很正常」,而不是「你討厭媽媽也沒關係」。
- 當孩子問「是我害的嗎?」時,給他明確安撫:「不是的,這不是你造成的,你被愛著。」不管發生什麼事,愛都不會消失。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任的釐清,而是被理解與安慰;若能在愛與理解中被接納,未來就能成為看見他人情緒的天賦,轉化成珍貴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