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問「是我害的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八年前,媽媽因生產時用力過度,造成尾椎關節錯位,忍了兩年的疼痛才去復健科調整,寶貝聽到後焦急地問:「是我害的嗎?」

這不是他第一次把大人的困難,往自己身上攬。

幾天前,我和姊姊私下抱怨爸爸,寶貝立刻插嘴:「妳們在說我嗎?」

有時候,他甚至只因為聽到媽媽輕輕「嘖」了一下,就急著解釋:「哼!我又沒怎樣!」

還有一次,他早早起床,走到客廳大喊:「時針快指到八了!」我和姊姊火速爬起來,才發現:「明明是七點十五分。」他又立刻防衛:「媽媽妳為什麼這麼早起?我又沒有吵到妳。」

這些小小的插曲,都透露出一種特質:孩子過度敏感,總懷疑自己是否做錯了什麼。

翻開2024年5月的日記,我找到一些線索─我們常常在生活裡,無意中把錯誤推到孩子身上。

那天我們入住飯店時,找不到房卡密碼紙條,姊姊急得滿臉通紅,就是想不起來自己放在哪裡,只想到寶貝剛剛伸手探過她的大衣口袋,便斷定是他弄丟的,氣急敗壞地責怪:「都是你害的!」

寶貝聽到後不敢多說一句話。最後,紙條竟出現在姊姊自己的包包裡。

我替寶貝打抱不平,堅持要她道歉。姊姊自知冤枉了孩子,於是誠懇對寶貝說:「對不起。」

隔天,我在二木菓子店買到一盒難吃的巧克力。我不敢相信自己會看走眼,直到看見包裝上標示「北海道奶油」,才喚起購買當下的記憶:是我自己一時興起放進購物籃的。那一刻,我慶幸自己沒有在寶貝面前脫口而出:「一定是寶貝放進來的!」否則,他很可能又會揹上不必要的責任。

我同時想到,姊姊在寶貝面前,放下身段承認錯誤,甚至願意道歉,對習慣扮演權威的大人來說並不容易。不過,若能讓孩子明白,錯誤不是恥辱,而是學習與修復關係的契機,我也願意示弱,並認錯。

當我們放下大人的面子,誠實面對錯誤,不僅釋放了孩子的愧疚,也給了他們最好的生命禮物:真誠、健康的人際示範。

有一次,我趁姊姊不在,偷偷打開棒棒糖給寶貝吃。姊姊發現後氣沖沖地說:「下次妳再這樣,我就不跟妳說話了!」並補上一句「好人總是妳當!」

沒多久,寶貝想聽故事,我拒絕後他大哭,我隨口笑說:「sugar high喔!」沒想到他立刻回嗆:「妳還敢講!」姊姊在旁邊哈哈大笑,任由他兇我。

那些我們無意間說過的重話,會不會在寶貝心裡留下痕跡?我們習慣互相推責,孩子自然也學會用「害」來解釋一切。

有一晚,姊姊睡前和寶貝談心,說:「當你白天問『為什麼媽媽可以管我?』時,我沒有生氣,因為這代表你長大了,想自己管自己。你生氣、甚至討厭媽媽,都沒關係。」

沒想到寶貝聽後眼眶泛淚,哽咽說:「我沒有討厭媽媽!」隨後抽噎哭了起來。

姊姊想表達的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她忽略了「討厭媽媽」這個字眼,對敏感的孩子來說太過沉重。他哭,不是因為媽媽兇,而是因為太愛媽媽,害怕自己被誤解為「不愛她」。

姊姊自責沒有把話講清楚,「害」寶貝哭了。

事後我們逐漸理解,寶貝常把大人的情緒歸因到自己身上,這是一種「過度的罪惡感傾向」。

孩子的內心世界單純卻敏銳;他們看到大人不舒服,很自然地會把責任往自己身上攬。

心理學上,這是一種「自我中心化思維」,在孩子的成長階段非常常見。換句話說,他們往往誤以為周遭的事情,都是自己引起的。這種想法若沒有被澄清,就可能慢慢內化為長遠的自責與低自尊。

我們學會:

  • 避免說「誰害的」,而是描述狀況,例如:「媽媽尾椎在生產時受傷了,很常見。」
  • 說「有時候你不喜歡媽媽的做法,這很正常」,而不是「你討厭媽媽也沒關係」。
  • 當孩子問「是我害的嗎?」時,給他明確安撫:「不是的,這不是你造成的,你被愛著。」不管發生什麼事,愛都不會消失。

孩子需要的,不是責任的釐清,而是被理解與安慰;若能在愛與理解中被接納,未來就能成為看見他人情緒的天賦,轉化成珍貴的同理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髒泥的阿姨
1會員
76內容數
您好,歡迎來到我的創作沙龍。 這裡會連載原創故事,也會記錄我的創作筆記與日常思考。 每一次的點閱與留言,都是我持續寫下去的力量。 邀請您一起閱讀、分享,成為這段故事旅程的重要同行者。
小髒泥的阿姨的其他內容
2025/09/11
在嫉妒與羨慕的細微縫隙間,回望童年的不公與隱忍,映照村上春樹以自由與叛逆走出的成長軌跡,思索命運在愛與選擇中賜予的優待。
Thumbnail
2025/09/11
在嫉妒與羨慕的細微縫隙間,回望童年的不公與隱忍,映照村上春樹以自由與叛逆走出的成長軌跡,思索命運在愛與選擇中賜予的優待。
Thumbnail
2025/09/02
一個關於成長與被需要的小故事。 孤單的小南瓜在毛毛蟲的陪伴下,理解自己的價值——每個生命都有被需要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9/02
一個關於成長與被需要的小故事。 孤單的小南瓜在毛毛蟲的陪伴下,理解自己的價值——每個生命都有被需要的意義。
Thumbnail
2025/09/02
暑末的笑聲裡,他與新朋友追逐嬉鬧;回想過往跌倒的瞬間、被拒的眼神,心仍微微顫動。如今,在友情與愛的擁抱下,他勇敢前行,每一步都不再孤單。
Thumbnail
2025/09/02
暑末的笑聲裡,他與新朋友追逐嬉鬧;回想過往跌倒的瞬間、被拒的眼神,心仍微微顫動。如今,在友情與愛的擁抱下,他勇敢前行,每一步都不再孤單。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現今社會中,愧疚式教養成為許多家庭潛在的教育問題。父母常以自己的辛勞和犧牲對孩子施加無形的心理壓力,讓孩子感受到愧疚和虧欠。本文將淺談這類教養方式如何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父母在教養過程中應如何調整心態,避免讓下一代背負過多的情感負擔。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可能是我對孩子太過嚴格了。 傍晚拖著一身的疲憊回家,如常接小孩、煮飯、陪讀。突然班上一位家長問我可不可以幫忙拍國語某一課的學習單,因為她不知道他小孩放去哪裡了?我才剛開口問小孩所有學習單放哪裡,他就開始嚎啕大哭,而且是那種釋放的大哭。 他說他不敢告訴我,他也少了一課,昨天老師突然要檢查,他怎麼找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你憑什麼?」是一句十分傷人的話。 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憑什麼管我?」,父母可能怒吼「就憑我是你的父母」,也可能傷心到無法言語。前者大概會引來孩子一臉不屑地翻白眼,後者則在內心上演小劇場,反覆迫問自己在育兒路上到底哪裏做得不好。 當上司跟下屬說「你憑什麼這樣那樣?」,下屬可能先是一驚,認為自己
Thumbnail
「你憑什麼?」是一句十分傷人的話。 當孩子對父母說「你憑什麼管我?」,父母可能怒吼「就憑我是你的父母」,也可能傷心到無法言語。前者大概會引來孩子一臉不屑地翻白眼,後者則在內心上演小劇場,反覆迫問自己在育兒路上到底哪裏做得不好。 當上司跟下屬說「你憑什麼這樣那樣?」,下屬可能先是一驚,認為自己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Thumbnail
【我跟你的痛】 今天實人老師們開會,討論關於班上有位孩子比較不理會人的問題,許多夥伴都有遭遇類似的問題,因為並非單一事件,我初步推測可能是一個較大的影響因素,例如:基因、成長環境。   亮師分享到,這個孩子的原生家庭是很大的影響因素,冷漠的夫妻關係、在三角關係中當傳話筒的孩子、沒有共識的親子關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