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或許跟大部分會受到本書吸引的讀者一樣,都是衝著「蕾絲邊應召」而來。當初沒想太多,單純是想了解日本的蕾絲邊應召的內幕跟運作狀況,繼而購買這本。沒有想到,比起蕾絲邊應召,這本帶給我更多收穫的反而是其他部份——女性缺乏可以大方、自然討論性煩惱的空間。
本書是作者橘みつ的心路歷程,前兩章在講述作者為何會知道蕾絲邊應召,以及為什麼選擇從事此行。自第三章開始,才緩緩講述關於蕾絲邊應召的內容。可能有些想要深入了解蕾絲邊應召的讀者會感到失望,我起先也有些無措(多半是我沒有先看書本介紹的壞習慣造成),不過作者的文筆相當流暢自然,在她描述自身的狀況時,即便沒有與她擁有相似的經驗,也能夠投入其中。
當中讓我感到最震驚的,莫過於這段:那是某位女性將自己叫蕾絲邊應召的感想畫成漫畫的貼文。以原子筆描繪而成的漫畫,憑藉著扎實的畫功與洞悉自我心理的描寫力,令人愈看愈入迷。漫畫的發表日期為2015年,而且已經出書上市。這本《我可以被擁抱嗎?因為太過寂寞而叫了蕾絲邊應召》在飽受人際關係所苦的讀者之間,似乎是很有名的一本書。蕾絲邊應召這個主題很聳動,不過內容主要描寫作者長年以來的艱辛與孤獨、沒有容身處、也無法與任何人交流的深沉寂寞,也因而引起許多人的共鳴。
這跟我之所以知道蕾絲邊應召的來由一模一樣!即便我們身處在不同國家,接觸的年份不一樣,在這之後的人生道路也完全不同,卻因為同一本漫畫而感受到我與作者之間的連結。我想喜歡看書的大家多少能體會這般激動。
作者經歷被公司辭退、擔任女公關之後,因為這本漫畫而知曉了蕾絲邊應召。作者開始在網路搜尋相關資料,她後來得知,蕾絲邊應召的網頁設計多半是由經營服務男客色情店的男性打造。也因為加入了這行,她才知道,原來蕾絲邊應召最大的客源並不是女同性戀。作者分享好幾位她接過的客人,這些客人揣著煩惱,與橘みつ相遇。有無法與丈夫做愛,而各自找人解決的女性;有擔心自己跟心愛的對象做不起來,率先找人練習的女性;也有明知自己是女同性戀,卻迫於無奈而結婚的女性……
寂寞是從事這份工作必然會遇到的情感。對自己的寂寞有所自覺的客人很少,可是言談之間卻藏不住這樣的情緒。寂寞的理由與程度因人而異,無法一概論之。而且或許連本人也不明白為何會這樣。正因如此,這份工作自有其存在的必要。
作者如此寫道。她發覺無論是什麼樣的背景與性格,客人們都擁有一大共通點——懷抱著難以找人傾訴的煩惱與寂寞。經由這些經驗,作者後來決定離開原先的蕾絲邊應召店,自己出來經營與其他間蕾絲邊應召店不同風格的店家。同樣也有提供色情服務,多提供了一項陪伴與交流的項目。
答案是由客人本身導出的,就算在當下找不出結論也無所謂。人無法拯救他人,可是或許能幫忙帶來某種契機,使其覺得可以再試著多活一天看看之類的,既平凡又微小的契機。
這本帶給我最大的啟發,莫過於女性仍然缺乏空間談論「性」。在網路盛行的時代,女性好不容易有了一些足以談論的空間,仍然受到諸多限制。文中提及的客人,他們都懷抱著「自己不正常」的心情前來。這個社會體制規範什麼才是正常——女性不該主動要求性行為;女性應該要有處女之身,同時要熟悉所有性愛技巧;女性應該要在高中遠離戀愛,大學一定要有男朋友;女性應該要從男生接收到性吸引……這些種種成為了來客的煩惱。作者能做到的,便是陪伴這些人一起找到解決方法。
即便台灣社會(可能)相比日本還要好一些,但不能說「潛規則」便不存在。更重要的是,積極打造女性也能夠大方討論性方面的公共空間,不受他人非議與批判,也不會有隨意而來的「性騷擾」。(例如,分享自己與男友的性事煩惱,便有人留言說:你應該試試看我的。諸如此類的言論。)(我不熟悉這方面領域,搞不好台灣已經有了這樣的地方?)
除此之外,作者就讀性別相關專業領域的學科,文中不乏提出犀利的見解,透過蕾絲邊應召,道出社會對於「女性有性欲」的反應。例如,男性購買色情服務,完全不會有他人詢問「為什麼」,也不在意這位男性擁有什麼背景與煩惱。然而當女性使用色情服務時,卻需要遭受社會大眾的審視;又如,作者發現同性戀的色情行業中,時常會標註是攻方或受方。如果說是為了確保在進行性行為時能夠合拍,那異性戀也應該如此標註才對。
整體而言,閱讀《走過迷失人生方向的日子,我開始做蕾絲邊應召》的過程非常放鬆與自在。不習慣閱讀散文的我,也很快地進入作者的世界。透過她的專長與習慣,也能一窺日本女性所面臨的各種問題。能夠這麼直面地深入觸碰女性關於性與愛的問題,對我來說收穫許多。不再侷限個人價值觀,對於蕾絲邊應召也有煥然一新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