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水區,是我們觀察市場波動、快速捕捉事件脈動的第一現場。本文為一次性解析,後續不保證持續追蹤。
轉單效應,數位相機為什麼大成長 ?
亞是台灣最早投入光學產業的廠商之一,核心專長在於光學設計、精密模具、射出成型與光學鍍膜,並具備從零組件到模組的完整垂直整合能力。公司主要產品涵蓋數位相機鏡頭、車載鏡頭、投影機、掃描器、稜鏡與新興的超透鏡,市場橫跨消費性電子、汽車、AI 影像、軍規與醫療應用。
過去幾年,亞光受惠日本相機大廠如 Nikon、Casio、Olympus 在平價數位相機領域陸續縮減產品線,把研發資源轉向單眼與高階專業機種。這種結構性的收縮,使得消費端雖仍存在對入門相機的需求,但能持續供貨的品牌數量卻明顯下降。結果就是「轉單效應」的出現,市場逐漸集中在仍積極經營的廠商與背後的 ODM/OEM 供應鏈。
亞光這類專注於光學模組與相機代工的公司,便在此過程中受惠,承接更多品牌訂單,出貨規模和市占率因此獲得提升。隨著日本大廠退場,亞光在全球數位相機供應鏈中的角色確實變得更為關鍵。2023 年出貨 86 萬台,2024 年 136 萬台,2025 年截至 7 月已超過 160 萬台,全年預估可望達 270 萬台。
然而,2025年,真正值得留意的是,光學產業正迎來新一波結構性成長動能,AI、機器人與自駕車成為鏡頭需求的核心主力,而智慧眼鏡、AR/VR 等新興應用也在技術突破與市場爆發的推動下加速成長。
產業趨勢:AI 驅動與影像需求的雙軸推力
亞光為特斯拉主力供應商,車載鏡頭客戶遍及日本、歐洲等地,但2025年上半年出貨量較2024年同期減少25%,這還值得持續關注嗎 ?
事實上,亞光正站上 AI 與機器人浪潮的前沿,生成式 AI、自駕車與人形機器人快速崛起,推動光學鏡頭市場需求全面升溫。亞光是跨足機器人與自駕車鏡頭的廠商,並已打入特斯拉供應鏈,搶下兩大 AI 應用訂單,成為市場焦點。
特斯拉重押 Optimus 人形機器人,亞光作為電動車鏡頭供應商,若將其鏡頭帶入機器人領域,而這樣的產品一旦推展成功,那未來的想像空間將非常巨大。
因為外界對特斯拉的估值正逐漸從電動車轉向人形機器人,Musk強調,Optimus 有潛力成為公司未來價值的核心來源,甚至占整體市值的 80%。原因在於電動車市場逐步進入成熟期,而人形機器人則具備「高度擴張」的潛在需求:從工廠自動化、物流運輸,到家庭勞務與醫療照護,應用場景廣闊且市場規模龐大。
若以出貨量來觀察,2025 年 Optimus 將率先在特斯拉自家工廠內部導入,規模約落在數千台;至 2026–2027 年,隨著成本下降與供應鏈成熟,年出貨量有望突破一萬台,並逐步推向外部商用客戶。至 2028–2029 年,若技術可靠性與量產瓶頸獲得解決,出貨量可望進入十萬台級別;到 2030 年,樂觀情境下甚至可能接近 Musk 所設定的百萬台目標。換言之,2025–2030 將是 Optimus 從「試驗階段」跨入「規模化商用」的關鍵五年,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投資人愈來愈傾向將特斯拉視為 AI + 機器人公司,而非單純的電動車製造商。
同時,智慧眼鏡與 AR/VR 的爆發性成長,為亞光開啟另一個藍海市場。隨著生成式 AI 與雲端算力進步,智慧眼鏡被視為未來十年成長最快的穿戴式產品,吸引 Meta、蘋果、Google 與 HTC 等科技巨頭積極投入,亞光則在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
亞光產品線多元佈局,核心與潛力並進
亞光的產品組合已從單一市場逐步轉向多元應用,形成「核心產品+新興動能」的雙軸結構。
數位相機鏡頭,亞光為日商 KODAK、Minolta 等主要供應商,出貨量持續攀升。目前主要營收來源之一,受惠於市場回溫與客戶新機種推出,穩定支撐整體獲利。2025 年上半年營收占比 19%,且毛利率高於公司平均,未來 2-3 年,日本、歐美、中國地區需求仍有望持續成長。
運動相機鏡頭,展現成長力道,雖基期較低,但增速明顯,2025 年上半年營收占比約 2.7~3%,但年成長率高,2025 年預計出貨量翻倍,也成為未來觀察的重要產品線。
車載鏡頭,短期出貨承壓,2024 年出貨 1,099 萬顆,營收占比約 14%;2025 年上半年出貨量較 2024 年同期衰退 25%,營收占比降至 9%,亞光目前已成功卡位特斯拉及日、歐車廠的供應鏈,這方面可以留意高階鏡頭的電動車與無人計程車普及。
機器人鏡頭,目前多為小量生產與送樣階段,尚未大量出貨,特斯拉Optimus人形機器人預期將帶動鏡頭需求爆發,一台人形機器人需搭載十多顆鏡頭,亞光為特斯拉主力供應商,並有多家歐美客戶。
Meta Lens(超透鏡)與AR/VR應用,產品仍處於送樣階段,但若能突破良率瓶頸,將是未來切入智慧眼鏡市場的關鍵。
此外,亞光也布局無人機鏡頭、稜鏡、瞄準器與 CIS 等高毛利或利基產品,提供穩定現金流,強化抵禦景氣循環的能力。這樣的產品線設計,使亞光不僅具備短期支撐,也擁有長線潛能。
市場期待的營運展望與公司庫存情況
2025 年亞光在數位相機與運動相機的出貨動能帶動下,產能利用率維持高檔,市場預期,短期營收與毛利率表現將優於上半年。2025Q3營收將持續年增與季增,車載鏡頭方面,下半年出貨預期與上半年持平。

由於亞光目前訂單能見度高,客戶持續擴大下單,且公司產能利用率高、備貨積極,預期短期內庫存水位將維持在健康水準,未來若終端需求持續強勁,庫存有望快速去化多家大客戶均有擴大下單計畫,需求穩定成長。

產地調度 × 客戶分攤的雙安全閥
亞光的銷售版圖以日本、美國與歐洲為主,其中數位相機完成品近五成直銷美國,是最受美方關稅影響的品項。2025 年美國對緬甸商品加徵 40% 關稅後,短期雖多由客戶吸收,未直接反映到公司報價,但管理層已啟動「去敏感產地」的調度:將數位相機、瞄準器等完成品逐步由緬甸轉往菲律賓生產,以降低關稅風險。
供應鏈分工則更趨明確:台灣為研發與自動化中樞;中國大陸保留半成品與部品加工;緬甸維持鏡頭研磨與部分完成品,但新訂單將逐步轉往菲律賓;菲律賓新廠擴線最快,未來也將導入車載與機器人鏡頭;泰國作為備援據點;日本則負責前端市場與新產品協作。
這套「台研+中半成品+緬甸研磨+菲律賓/泰國完成品」的新常態,讓公司在地緣與關稅變局下保持韌性。後續須觀察緬甸關稅是否有調降空間,以及菲律賓新線的良率爬坡速度,這些都將影響 2025–2026 年的毛利結構與產能配置效率。
匯率方面,2025 年上半年新台幣升值帶來美元/日圓淨負債的兌換利益,第二季公司帳上出現匯兌收益與利息收入,推動獲利成長。然而,若升值持續,未來出口競爭力恐受壓。因此,公司以多幣別避險與產地調度分散風險。

Joe的觀點 : 短期與長期的營運期待
短期動能,來自於數位相機、運動相機與無人機的同步成長。數位相機因旅遊相機需求回溫與日系大廠縮線轉單,出貨量快速提升,成為穩定的營收支柱。運動相機鏡頭受惠於品牌採購增加,展現強勁增長。無人機鏡頭則已成功供應全球領先品牌,這三股力量交織,使亞光在 2025 年具備強勁的營收與獲利驅動力。
長期動能,車載鏡頭模組則隨著電動車與無人計程車的普及,單車搭載數量提升,有望成為受益者。工業與人形機器人鏡頭雖目前營收貢獻有限,但潛力巨大,未來一旦進入量產,將為亞光帶來長線成長。
另一方面,亞光的價值將逐步由傳統影像產品轉向 AI 驅動應用,Metalens 與光波導鏡片若能順利通過驗證,將開啟智慧眼鏡、手機臉部辨識的新應用市場。
總結來看,亞光短期的故事是「消費性復甦+無人機成長」,長期的敘事則是「AI 應用逐步落地」。投資人需要關注的,是亞光能否跨越技術導入期,讓新興產品成為下一個營收支柱。一旦新舊動能成功交棒,亞光將不只是鏡頭製造商,而是 AI 時代「賦予機器視覺」的重要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