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戀是時間的禮物 創作是依戀的延續

大家有沒有因為哪句話、哪個音樂、或是哪個味道而產生共鳴過?
對於「共同語言」 ,有沒有人可以分享一下想法?
昨天看到了一個影片,是一群國樂的人在外野餐,用稻香的背景演奏不同周杰倫的歌曲。底下的人就有人留言 :「慶幸自己生在有周杰倫的年代」。
我就開始思考關於 “共同語言” 的問題。
就拿我這個世代的背景來說好了,周杰倫或是 Backstreet Boys 或是 Linkin Park 的音樂是大家的共同語言,因為我們可以聽著同一首歌想著那首歌散發出來的氛圍。
或許也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不知道是國小還是國中課文,第一課的雅量,朱自清的背影,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這些文字就算現在想起來,都會有一種時間拉回到當初自己樣子的回憶。
共同語言有該有的型態 ?
我認為共同語言不只是限於音樂或文學啦。
像蒙娜麗莎的微笑、梵谷的星空,甚至是泡麵的香味、花香,這些都可能成為某種共同語言。
關鍵就是被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點發現,然後產生類似的感動或回憶。
可能是小時候聞到泡麵香就覺得很幸福,長大後聞到就會想起那種感覺,歲月靜好 ?
或是看到日落就會想起某個特別的時刻,像是我跟我老大就是拍婚紗拍到日落。
因為我們有共同的回憶乘載不同時期的自己,創作可以帶你穿梭時間與空間,而心情想法都可以為一個載體,去承受當下的感受。
創作的第一個好處:散發共鳴,拉別人一把
我覺得創作給大家的好處除了是留下紀錄還有散發共鳴。
散發共鳴對我來說就是拉一把。
拉一把的感覺就是想像一下,一個跌倒的人坐在地上,站著的人伸出手等給在地板上的人拉。
就像有人失戀的時候會聽歌走出低潮,那首歌的創作者可能根本不認識這個人,但在那個時刻就是拉了他一把。
有人迷惘的時候會上網看文章或影片找方法,那些願意分享經驗的人,也是在拉別人一把。
我自己也被拉過很多次。可能是某個 YouTuber 分享的生活哲學讓我想通一些事,或是某篇文章剛好解答了我心中的疑問。
那種感覺就是,哇,原來不只我有這樣的想法,原來還有解決的方法。
創作的第二個好處:留下屬於自己的依戀
創作者就是創作出屬於自己的依戀,可能是對於知識,可能是對於心情,可能是對於經驗等等。
我喜歡用「依戀」這個詞。
因為那些讓我們怦然心動的感覺不會一直維持,但我們會想念那種感覺。
比如說最近很多人分享 AI 的使用心得,記錄用 ChatGPT 之類 AI 工具的驚喜,或是發現某個 AI 工具超好用的興奮感,這是對新知識的依戀。
有人會寫自己心情內耗的感受,那種在深夜裡想東想西的焦慮,或是突然想通某件事的釋然,這是對情緒的依戀。
還有人分享出國旅行的想法,像是第一次自己規劃行程的緊張,買了旅遊不便險後的安心感,或是看到療癒風景時那種「哇,景色好讚」的感動,這是對感動的依戀。
雖然那些情境都回不去了,但透過創作把它們記錄下來,就像是在保存那份美好。
未來的自己回頭看,可能會想起當時的心情,或是發現自己的成長。
願意分享的人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共鳴
願意分享自己想法看法的人總會在一個時間點共鳴。
我喜歡偶爾的寫下一個很私人的感受。
以為只有我會這樣想,結果留言區會有人留言「我也是」「太有感了」,就會覺得引起這樣的共鳴我很開心。
原來很多看似很個人的經驗,要說專屬於我,是,也不是。
不曉得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在一開始的文章都會用一句引用的金句,或是將自己的想法包裝成金句給大家分享(要怎麼區分是我自己的還是別人金句這邊也有小細節,有興趣的人可以多複習幾篇文章找找差別)。
這些金句有時候就會變成某種共同語言,可能某天有人遇到類似情況時會想起這句話,然後覺得被理解了。
創作需要什麼門檻 ?
不曉得你們對於創作門檻有什麼想法 ?
對於我來說,就算隨便拍張照片配個心情文字,或是提出一個自己的小想法都沒問題。
看到什麼覺得好可愛、好好吃、好好喝,只要願意輸出,那就是創作了。
可能是拍下今天的晚餐,或是看到路邊的小花。
這些看似很平凡的分享,說不定就會在某個時刻拉到某個人一把,或是成為未來自己回憶的載體。
說到這邊,是不是覺得創作好像蠻值得試試看的?
如果不把輸出當成一種創作也沒有關係,因為也沒有人說創作就一定要輸出。
就跟外向的人跟內向的人一樣,外向的人就像蒲公英,從容和風共舞,四處飛揚;而內向的人就像深海裡的珍珠,在貝殼裡獨自俏麗欲滴。
蒲公英也許迷人,但珍珠也沒有不珍貴。
就跟創作也不一定要被人看見,被自己知道也沒有問題的嘛。
期許每個人都可以認為,自己本身就是自己的傑作。
Just share to you ~ 我是 Joker 咱們下回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