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章|咖啡豆的烘焙科學
1. 烘焙的本質
咖啡豆從生豆轉化為可沖煮的烘焙豆,是一場複雜的熱化學過程。烘焙的本質是透過高溫作用,讓豆內的水分蒸發、糖類焦化、蛋白質與氨基酸參與梅納反應,並釋放出數百種揮發性芳香物質。這些物質賦予咖啡酸、甜、苦、醇厚與餘韻,決定了一杯咖啡的靈魂。
若將咖啡比喻為音樂,生豆是音符,而烘焙師就是指揮。烘焙的火候、節奏與轉折,會讓同一批豆子演奏出截然不同的樂章。
2. 烘焙曲線與三大階段
烘焙過程通常被繪製成「烘焙曲線」,以時間為橫軸、溫度為縱軸,記錄豆子吸熱與放熱的過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乾燥期(Drying Phase)
- 約 150℃ 前,豆內水分由 10–12% 降至 2–3%。
- 若乾燥不足,會造成烘焙不均;若過度乾燥,會導致風味枯燥、缺乏甜感。
梅納反應期(Maillard Phase)
- 150–190℃,糖類與氨基酸結合,產生褐變反應。
- 豆色逐漸轉為金黃至棕褐,香氣開始釋放,決定咖啡的甜感與醇厚度。
發展期(Development Phase)
- 約 190℃ 後進入「一爆」(First Crack),豆子因內部壓力釋放而爆裂。
- 此時是決定風味平衡的關鍵,延長會增加焦糖化與苦味,縮短則酸質突出。
- 若繼續加熱至「二爆」(Second Crack),豆內結構再度破裂,風味轉為煙燻、深沉。
3. 烘焙度與風味
(1)淺焙(Light Roast)
- 顏色:淺棕色,表面無油。
- 風味:酸質明亮、果香突出。
- 常見:衣索比亞、肯亞等高海拔豆。
(2)中焙(Medium Roast)
- 顏色:棕色至深棕色,偶見油光。
- 風味:酸甜平衡,口感圓潤,常見堅果與巧克力風味。
- 常見:中南美洲豆,最受市場歡迎。
(3)深焙(Dark Roast)
- 顏色:深棕至近黑色,表面油脂明顯。
- 風味:苦味強烈,煙燻與焦糖風格,酸質被大幅壓抑。
- 常見:義式濃縮拼配、法式烘焙。
4. 烘焙過程中的挑戰
- 過度烘焙(Over-roast):導致碳化味、苦澀感過強。
- 烘焙不足(Under-roast):豆子內部未熟,帶有青草味或澀感。
- 不均勻(Tipping/Scorching):豆表面焦斑或燒痕,常因火力過猛或攪拌不足。
- 烘焙偏差(Roast Drift):同一配方不同批次結果不一致,多因環境溫度、濕度影響。
專業烘焙師會使用溫度探針、氣流控制與記錄軟體來精準掌控過程,避免這些問題。
5. 烘焙的科學監測
- 熱電偶(Thermocouple):量測豆溫與環境溫度,精準追蹤曲線。
- Agtron 色度值:國際通用的烘焙色澤標準,數字越高表示越淺焙。
- 烘焙軟體(Roasting Software):如 Cropster、Artisan,能記錄與重現烘焙曲線。
- 感官評估(Cupping):再科學的工具,仍需以杯測確認風味是否符合預期。
6. 烘焙與市場趨勢
近年來,全球精品咖啡趨勢偏向「淺至中焙」,以凸顯產地特色與處理法差異。但在亞洲市場,深焙仍受廣大消費者喜愛,特別是用於義式濃縮與奶飲。這顯示烘焙並非單純的科學,也是一種迎合文化與市場需求的藝術。
本《說咖啡:從產地到杯中香氣的專業知識》系列文章將於每週六進行更新,期待第七章的朋友記得收藏點閱。
作者|啡常時光
每一次烘焙,都是與火共舞的旅程。數據能提供指引,但最終決定風味的,仍是烘焙師的感官與經驗。我常覺得,一顆豆子在火焰中「轉化」的瞬間,就像在講述它的生命故事,而烘焙師所做的,是讓這段故事完整而動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