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咖啡:從產地到杯中香氣的專業知識》第五章|咖啡豆的加工與儲存
1. 咖啡豆加工的核心步驟
咖啡處理完成後,仍需經過一系列「加工」環節,才能成為可出口、可烘焙的生豆。主要包括:
- 脫殼(Hulling):去除羊皮層或果膠殘留。
- 分級(Grading):依照大小、重量、瑕疵率進行分類。
- 篩選(Sorting):以人工或機械挑選瑕疵豆,確保品質一致性。
在精品咖啡領域,這些環節被視為「風味守門員」。一顆瑕疵豆可能破壞整杯咖啡的平衡,因此人工挑豆往往不可或缺。
2. 儲存條件與風味穩定性
咖啡豆與其他農產品相同,對環境極其敏感。生豆儲存的關鍵條件有:- 溫度:建議 18–22℃,避免高溫加速油脂氧化。
- 濕度:保持 60%–65% 的相對濕度,過高會導致發霉,過低則使豆子過度乾燥、失去活性。
- 光線:需避免直射陽光,以免溫度波動過大。
- 氧氣:氧化會破壞芳香物質,因此現代多使用隔絕氧氣的包裝方式。
若儲存不當,生豆會出現「老化味」(Baggy Flavor),帶有麻布、灰塵或紙板氣息。這是咖啡產業極力避免的問題。
3. 包裝技術的演進
(1)傳統麻袋(Jute Bag)
- 優點:透氣、成本低、便於搬運。
- 缺點:防潮性差,無法長期保持豆子風味。
(2)真空包裝(Vacuum Pack)
- 優點:有效隔絕氧氣,延緩老化。
- 缺點:成本較高,需小心搬運避免破袋。
(3)氮氣填充(Nitrogen Flush)
- 原理:以氮氣取代氧氣,維持低氧環境。
- 特點:廣泛用於精品咖啡比賽豆與高價豆出口。
(4)專利袋(如 GrainPro Bag、Ecotact)
- 優點:具備防潮、防氧化功能,並能在麻袋中再加一層保護。
- 現況:成為許多產區出口精品豆的標準配備。
4. 不同產區的儲存方式
- 巴西:以大規模倉儲見長,多使用專業倉庫控管溫濕度。
- 衣索比亞:部分小農仍使用傳統麻袋,品質一致性挑戰較大。
- 中美洲:逐漸普及 GrainPro 袋,以因應精品市場需求。
- 亞洲產區(印尼、越南):部分商業豆因出口量大,仍以傳統方式為主,但高端豆已轉向真空或氮氣包裝。
5. 加工與儲存對市場價值的影響
良好的加工與儲存不僅影響風味,也直接決定價格。精品豆若能保持新鮮與穩定風味,市場價值往往可比一般商業豆高出數倍。相反,若出現「老豆味」,即使是名產地的高品質品種,也可能被降價處理。
本《說咖啡:從產地到杯中香氣的專業知識》系列文章將於每週六進行更新,期待第六章的朋友記得收藏點閱。
作者|啡常時光
咖啡從樹上摘下到抵達你的杯中,每一步都需要耐心與細心。對農民來說,加工與儲存不是華麗的環節,卻是決定咖啡能否「保持真實風味」的守護線。我常覺得,咖啡人對細節的執著,其實就是一種對土地與風味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