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從攝影機運動看《羊男的迷宮》如何串接虛實敘事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本文為台大112-1「電影研究導論」課堂報告)


我選擇了《羊男的迷宮》中的「攝影機運動」元素作為這次報告的分析對象。我選擇的四顆鏡頭分別是:電影開頭在跑完字卡後的第一顆,Ofelia倒臥著流血的鏡頭(00:01:04);第二顆鏡頭則是緊接在後的、影像進入Ofelia的眼底後接到地下王國並隨著畫面中人物移動跟著移動鏡頭(00:01:32);第三顆鏡頭則是軍隊要騎馬去往山上追趕遊擊兵的橫搖鏡頭(00:30:52)在敘事世界中同時Ofelia正在執行第一個任務;第四顆鏡頭則是電影倒數最後第二顆鏡頭,Ofelia嚥氣之後攝影機慢慢往後往上變成俯視的畫面(01:51:18)。


在我挑選的幾顆鏡頭中,攝影機運動都扮演著引導觀眾視線、擴延影像空間、最重要的——連結電影中兩條敘事線(歷史事件和奇幻故事)的功能。有一些鏡頭應是動畫或特效做出來的畫面(如挑選的第二顆鏡頭),但在讀本上也提到:動畫內容是會模仿攝影機運動的,因此我仍用攝影機運動的角度分析。


在第一顆鏡頭中,攝影機先從迷宮的牆壁起步往畫面的左邊移動,慢慢拍到人物Ofelia時,可以發現是以垂直Ofelia躺臥的方向拍攝,但和她倒轉的鼻血流回去的方向相同,隨後漸漸轉90度回水平Ofelia躺臥的方向,並瞄準Ofelia的瞳孔慢慢變焦放大推進入眼底的黑洞。攝影機運動分成三個部分:橫推、邊轉動攝影角度邊推進人物、變焦放大;橫推開始的方向和Ofelia倒轉流回去的鼻血方向相同,以攝影機運動的形式引導觀眾的視線,讓觀眾注意到畫面上時序的倒轉,呼應著內容上整個故事開始時的倒敘——在一開始就昭示著結局:面前這個女孩會死亡;而轉動攝影角度後,觀眾可以更清楚的看見Ofelia,並且鏡頭慢慢接近他的瞳孔,也為後來變焦放大進去Ofelia瞳孔的黑洞做鋪墊;最後的變焦推進是連結不同敘事主軸的媒介,以全黑的畫面做為轉場,前是人間、後是奇幻世界,帶領觀眾進入他的瞳孔中,也是進入奇幻世界、開啟故事的記號。另外一提,攝影機運動或許可和音效呼應的,是開頭在跑字卡時就有Ofelia奄奄一息的、微弱的呼吸聲,這樣偏慢的音效節奏讓第一顆鏡頭的攝影機運動的節奏變得更合理:兩者搭配著,攝影機緩慢的從牆壁(整體顏色偏黑)承接在黑幕後,並接著Ofelia的結局移動著。


第二顆鏡頭則是地下王國的畫面中,向右推軌移動,到通往外界門的定點後往前推,攝影機進去迷宮之後向上直搖,最後結尾在人間的太陽透進來全白的畫面,從頭到尾的攝影機運動都是有動機的,跟著畫面中人物(公主)移動,同時也可以引導觀眾的視線集中在公主出逃的身影上。這顆鏡頭透過在遼闊的空間中橫向推軌地移動建立出奇幻世界的場景,並輔以旁白建立了世界觀。最後向上直搖拓展了影像的上下空間深度,由於是和人物的移動相關聯,這樣的動機也讓最後接到太陽光全白的轉場變的合理,透過這樣的轉場讓敘事從奇幻世界再度切換到現實世界。之所以挑了第一顆又要挑緊隨其後的第二顆鏡頭,原因是這兩顆鏡頭的攝影機運動不只是形式,在內容上也恰恰代表著從現實世界進入奇幻敘事(由放大Ofelia的瞳孔——靈魂——為媒介進入);以及從奇幻敘事進入現實世界中的歷史事件(直搖上去的鏡頭藉由太陽光的全白作為轉場進入戰後殘破不堪的西班牙地景),這兩次的轉換都是在敘事世界中,也都藉著敘事世界中既有的事物(Ofelia眼睛、人間的太陽)作為轉換兩條敘事線的媒介將其縫合銜接在一起。


第三顆鏡頭則是軍隊要騎馬前往山上追捕游擊兵,鏡頭以橫搖的方式跟著人物奔馳的方向移動,最後結束在一棵樹上,並以樹作為轉場點剪接至Ofelia前往執行第一個任務的時間點。會特別標記出這顆鏡頭的原因是,可以在這幾顆剪接在一起的鏡頭中發現,橫搖是一個常用的攝影機運動,並搭配剪接達成在上尉追趕游擊兵以及Ofelia去執行奇幻任務的兩條敘事線的轉場;透過橫搖的攝影機跟著人物一起移動,在當中的節點中換場,會創造出更滑順、體驗上更像是穿梭在兩件事之間,這樣的移動是不可或缺的元素;進一步而言,這樣的穿梭、並置會讓觀眾更快連結起兩個事件的象徵含義(例如後面Ofelia譴責蟾蜍蠶食資源不知羞愧)。


最後一顆鏡頭則是在電影後段,Ofelia嚥氣之後,攝影機慢慢從她身上向後退,並漸漸往左邊重新取景,最後慢慢往後往上推、轉成俯角的狀態俯視整個迷宮。頭尾的兩顆鏡頭的相像造成了頭尾呼應的反覆結構,在同一件事上(Ofelia過世),開頭時藉由攝影機推進人物開啟、進入一段故事、結尾時透過攝影機退遠離人物結束這段故事;內容上第一顆鏡頭是倒敘的,已經昭示了最後的結局,果真在最後一幕出現後作為一種解答和頭尾呼應再次出現在觀眾面前。除了對於觀眾進出整部電影敘事的功能之外,也依舊是縫合現實世界以及奇幻世界的方式,第一顆以及這顆鏡頭都是從現實世界進入奇幻世界:前者接到地下王國的場景建構,後者以讓觀眾知道Ofelia現在在奇幻世界中生活而讓思緒遠離現實世界。這樣慢慢的、穩定的攝影機運動方式,讓人聯想到靈魂的狀態,更準確的説,是在影視作品中死後靈魂飄起的狀態,前後的鏡頭皆透過描繪靈魂的狀態讓攝影機運動和內容產生關聯,第一顆鏡頭透過凝視、推進靈魂之窗(眼睛)開啟冒險故事,這顆鏡頭以攝影機模擬靈魂離身的描繪結束敘事。


綜合來看,《羊男的迷宮》以虛喻實,敘事交錯在奇幻的神話世界以及現實的歷史背景之中,而攝影機運動作為其中的一環,引導觀眾更順暢的穿梭在兩者之間,並且透過拉近拉遠的畫面切換幫助兩條敘事線之間的縫合。



如果覺得還不錯可以按喜歡告訴我,我會很開心~

這個方格子帳號會有「影像和藝術評論」以及「巴黎交換生活」,有興趣可以多多追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孝的城市觀察日記
3會員
15內容數
台北女生,目前就讀台大社會系。會發城市中的咖啡廳、店家、景點⋯⋯各種覺得有趣的部分,偶爾也發影像或藝術評論。
2025/05/17
北美館的「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從展覽名稱就可以看見語言的極限——藝術家做出的這些「重構的事實」或許是歷史也結舌、難以單用文字清楚形塑的;在這篇文章中,我想以德曼的創作形式和內容元素說明視覺「超越文字」之處,但同時以我所看見的侷限表達「受限文字」之處,最後提出視覺藝術外於文字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5/05/17
北美館的「托瑪斯・德曼:歷史的結舌」,從展覽名稱就可以看見語言的極限——藝術家做出的這些「重構的事實」或許是歷史也結舌、難以單用文字清楚形塑的;在這篇文章中,我想以德曼的創作形式和內容元素說明視覺「超越文字」之處,但同時以我所看見的侷限表達「受限文字」之處,最後提出視覺藝術外於文字的可能性。
Thumbnail
2023/10/04
以紀錄短片《度日》和報導者的深度報導《廢墟裡的少年》為例比較紀錄片和報導。
2023/10/04
以紀錄短片《度日》和報導者的深度報導《廢墟裡的少年》為例比較紀錄片和報導。
2023/09/29
試圖描寫美國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的作品為什麼跟我的印象會是「具反抗性的」。 這是某堂課的期末報告。
2023/09/29
試圖描寫美國攝影師南戈丁(Nan Goldin)的作品為什麼跟我的印象會是「具反抗性的」。 這是某堂課的期末報告。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新天堂樂園》是懷舊電影的萬花筒,也是多多的生命河流。人生時光與電影時間相互纏繞,我們也像在一場又一場的夢裡醒來。洞穴寓言和沙瓦托的人生一樣,回應了「為什麼我們需要電影」──電影雖是虛構,但作為現實世界的反映,它是讓我們拼湊、理解真實,也瞭解自己的重要途徑。
Thumbnail
本文分析電影《寄生上流》中隱藏的神話與角色關係,拆解編導敘事手法,一步步理解創作者的用心之處。
Thumbnail
本文分析電影《寄生上流》中隱藏的神話與角色關係,拆解編導敘事手法,一步步理解創作者的用心之處。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神鬼獵人》是一部史詩冒險片,探索電影的攝影及歷史角度,透過自然光和長鏡頭技術的運用讓觀眾連想到早期美國自然繪畫的精神。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邊境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白人捕獸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複雜權力關係作為劇情背景。
Thumbnail
《神鬼獵人》是一部史詩冒險片,探索電影的攝影及歷史角度,透過自然光和長鏡頭技術的運用讓觀眾連想到早期美國自然繪畫的精神。同時展現了19世紀美國邊境的真實歷史事件,並以白人捕獸人與印第安人之間的複雜權力關係作為劇情背景。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用影相說話」的拍攝原則、「有故事的反派」的人物設定、「不要按照順序說故事」的敘事技巧,「創造反思的空間」增添作品深度與餘韻;這些好作品該有的元素,或許只要是個資深的追劇仔就有能力侃侃而談。然而,能像《亡命機劫》將這些元素完美組合的作品並不多見。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透過電影製作器材的進步,單眼拍攝影像提升的魅力所在,蛋堡導演以及艾德導演表達出了他們對於電影感的體會。透過生活中抓取光影,會勾起許多回憶、味道、觸覺、感受。而這些都是影像裡故事的一部分。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當初會想讀這本<後窗與另幾宗謀殺>的原因 是因為很小的時候看過“鳥大師“(誤)希區考克拍的“後窗“ 雖然大部分畫面隨著時間在記憶中被推到底層 以至於有點淡化 但對於電影中那種都市街道後巷間錯綜的生活樣貌 大都市匿名性帶來的在物理尺度上親密與精神上疏離的對比 都讓這部電影帶著一種很有意思的味道
Thumbnail
誰才是迷宮中的人?電影故意把兩個案件在時間上交錯令人產生錯覺。觀眾最後變成了迷宮中的人,看到一頭霧水。 電影大解說,解釋故事的來龍去脈。
Thumbnail
誰才是迷宮中的人?電影故意把兩個案件在時間上交錯令人產生錯覺。觀眾最後變成了迷宮中的人,看到一頭霧水。 電影大解說,解釋故事的來龍去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