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不對題,是烘焙當天晚上拍的美麗月亮,用古董相機拍的。
這次還挺滿意的,其實每次的入豆溫都仍在自己的實驗計畫裡,從160-180度之間,都是測試範圍,這四年來的總結是,180度入豆,仍是我的最愛,即使是中度烘焙,但仍然可以保留那一點酸質,還是比較適合自己的脾胃。

分享2025/9/13的烘焙曲線試驗
火力與脫水期的部分,還是會參考水分計的資訊,如果水分在11-12%之間,脫水期會抓在五分到五分半之間,如果低於11%,我會抓在四分到五分半之間,當然這是一個大概的抓法。
如果咖啡豆密度在650-690之間,入豆火力我我就會降低,我是用楊家EVO-1為例,初始火力我會定在0.8左右,如果密度大於690,我的初始火力會在0.9-1.2之間,當然也會參考當天的室內溫度而定,這也是一個實驗的大概數值。這次的入豆溫還是回到180左右,咖啡豆的密度從660-730之間,水分差不多都在11-12.5的範圍,初始火力對我來說還蠻重要的,如果脫水期要拉到五分半,我會在回溫後一分鐘才開火,如果脫水期在四分到四分半,我會在回溫點就啟動火力。
今天整體的排風狀況似乎不是太好,所以初始風門我就開到三格,鍋爐轉速我也提早升高,增加排風效果,到130度前把火力增強,讓咖啡豆吸熱撐大。脫水期也都順利在預期之內,一爆後30秒,密度比較低的咖啡豆,今天就直接關火慢慢滑行到下豆,密度比較高的咖啡豆,火力先降一半,然後逐漸關火慢慢滑行,發展期皆至23-24%下豆。
第二天再來測試烘焙結果,是自己喜歡的果酸尾韻,以上僅是自己這次的烘焙試驗,並沒有標準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