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神、藝伎、薩爾瓦多
豔陽/AM11:00/濕度60%/溫度32度
上一次寫烘焙紀錄也是將近三年前,這三年間仍在學習自己烘焙的步調,雖然沒有甚麼太大的進步,但似乎已經習慣咖啡烘焙的過程裡,那種因為天候、溫度、濕度等因素帶來的「不確定性」。
例如「啊!兩鍋為什麼可以差這麼多!」明明都是一樣的條件呢!
嗯,有時候除了歸咎於學藝不精,再來這可能就是咖啡烘焙最特別的地方-「很難烘出兩鍋風味一模一樣的咖啡」,當然現在科技已經愈來愈先進,透過「複製烘焙曲線」烘出相去不遠的風味已經成為可能,但剛好...我的設備就是沒有內建高科技,就是一台最簡單的台灣製「Bella EVO-1」,它算是所有烘焙者的入門款,就比較像是一台全手動的機械式底片機(或是手排車)感光跟配速都得自己來,有時候一個閃神,風味就完全不同,說實在確實挺麻煩,每次的烘焙都必須緊盯火力風門時間等等,但至少過程挺有趣的。
這三年文章一片空白的原因,除了懶惰之外,其實是去嘗試接觸許多原本就不擅長的事情,雖然最後沒有一件看似成功,由於原本就不是自己擅長的領域,所以也就沒太放在心上,即使失敗了也沒甚麼好遺憾的,至少嘗試與努力過了,只是每隔一段時間,這種「想去嘗試自己不擅長的事情」的想法就會湧現出來,是不是也算是一種壞毛病呢?
三年後重啟的第一篇咖啡烘焙文,烘了自己很喜歡的藝伎、花神、薩爾瓦多,這一天上午熱得要命,但對於咖啡烘焙來說卻是非常適合的節氣,以下分享交流這次的烘焙曲線,僅依照自己喜歡的步調,沒有特殊的理論,總之咖啡的先決條件就是....要自己先能喜歡才可以。
接下來若有餘裕就會多多分享烘焙紀錄,希望繼續累積自己學習的歷程,如果有同好可以學習指教就更棒了,咖啡是一種學無止境的領域,沒有終點的。
期待各位咖啡烘焙師都能烘焙出自己喜歡的風味,畢竟自己要先能喜歡自己,才能讓別人喜歡你啊,不是嗎?

藝伎(水份=9.9%, 密度=729 g/L)

花神(水份=13.2%, 密度=703 g/L)

薩爾瓦多(水份=12.8%, 密度=709 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