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讀書心得委託,收到的是與《遠月》、《Spectrum of Solace》、《夜沉於星空之下》同系列的作品──《不朽之輪:Pendulum of Portance》。
作者的故事都是同一個世界觀,照理來說可以獨立閱讀,但此次跟前作Spectrum of Solace的牽連甚深,有一些人物、事件重疊得厲害,我覺得先看過那本再回來(或者真要建議的話,請每一本按照順序都讀過去)會比較愉快──應該說能得到更多樂趣,會有很多「欸我認識你耶」的快樂。
......大家懂這種驚喜感嗎?還是只有臉盲如我會為此感到心情好??
故事簡介
颯跟筮二人接下任務,要前往可能存有陰謀的地方,表面上是參與慶典作外交,暗地裡想要探究真相。然而各自背著「過去」的兩人,在這裡被迫面對那些自己都不清楚、不想面對、不知道的過往,進而重新審視自己、彼此,以及充滿未知的前路。
原來國族之間的歷史舊帳,從來都不是「過去」而已。
血債、恩怨、利益,
每個人的渴望、追求,又或者是憤怒,於「現在」糾纏,
爭搶著可能的「未來」。
開頭卡頓的齒輪
我曾多次稱讚過這位作者在「世界觀」上的塑造。能夠藉由器物、語言、信仰(這個尤為重要)、制度、人生觀,來細緻地區分出原創世界中各個民族的差異。特別是引入了「時間」的要素,讓同一個民族,也會因為不同時期的身分、國家認同,而塑造出截然不同的特性。
不過在《不朽之輪》的開頭,大概是為了說明一段複雜的歷史:
A國奴役B國的人,所以有一群奴隸b。
A國自恃甚高,把所有A跟B混血的ab都看作垃圾,可以直接殺掉。
但ab跟b很像,B又遲早變成b,所以A除了A之外誰都殺。
B國後來發展起來,打爆了A國,解放了b。
不過B跟b多年來已經差別太大,所以B跟b之間有衝突。
殘留的A也被大家討厭。
然後混血的ab依然被全世界討厭,幹。
這段歷史的濃縮約略是這樣。但小說中還介紹了A、B、b的組織、人物,幾個帶來關鍵轉折的事件與恩怨,並同步介紹本文的主要角色......
於是,誠如作者自己所言,我覺得前兩章滿卡的。大量的人名、地名、國族名同時出現,唯一慶幸地是名字都不長,對閱讀的負荷較少,否則真的有點痛苦。
不過這是一套齒輪。
等前兩章一過,第三章開始,立刻進入流暢的劇情,就算還有些暈頭轉向,也能夠被作者的寫作牽引著,像加了油的齒輪一般,有條不紊地滾動,翻過一頁一頁的故事。
......欸、不過如果您剛看完Spectrum of Solace的話,這個開場應該也會看得很順遂?
逐步揭密的過程
本文分為四個大章節,整體分配得超棒。
藉由轉換視角來「認識」世界
因為剛入世界的讀者有太多不知道的東西,但這裡又有太多歷史要說,怎麼辦呢?
作者很聰明地在各章節轉換著主要敘事者。
剛開始的敘事者是什麼都知道的颯,而他一直想要藏起過去的經歷。讀者不知道那是什麼,但我們會對奴隸、埃默鎮產生好奇。讀者也從這時開始「等待」那些逃避的事物被揭開的時刻。
於是當第二章節,視角從颯轉向筮時。雖然在筮的眼中,颯就是個懂很多,然後一直分享的小動物,很可愛。但讀者會意識到「不對勁」──他懂太多了。那些不是書本上的知識,而應該和颯的經歷有關。
我們在閱讀颯對筮的解釋,但同時也真正開始認識颯的生命。
題外話一下,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歡當中一個畫面:
颯介紹「轉世」時,一個個數過名字,最後說他們都是同一個,筮瞬間轉頭看向來路的雕像──就是這種角色「頓悟」的時刻,把所有線索都串在一起,一下子就把本文的主軸寫活了。
後續春耕季開始,觥籌交錯下的爾虞我詐,筮完全不懂──讀者也不懂。所以我們只能從筮的直覺中,感受到這裡「不對勁」,充滿惡意。
因為視角仍然在筮,所以讀者有了粗略的方向,以及相關的感受,但對真相的了解仍保留在「未知」。
接下來第三章,視角雙線進展開,進行解密。讀者同時看見颯跟筮的過去,還有各方人馬的目的。隨著人物匯集,整段「真相」也終於在此刻被揭開。
不過至此,我們只看到了事情的「什麼」與「如何」。
所以來到第四章,藉由人物的口,還有各自的抉擇,看見「為什麼」。
或者是說,再次問:為什麼走到這裡了?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
為什麼要經歷這一切?
為什麼人跟人不能好好相處?
為什麼颯跟筮不是一對啊??????(X)
結構井然
在寫《遠月》的心得時,我曾說那是一部很標準的英雄之旅。
那這一部應該是很完美的起承轉合,甚至剛好四段。
這四個章節的任務分別是:
- 埃默鎮:人物(或者說國族與政治角力)關係
- 春耕季:介紹轉世的神話、菸草商(國族之間的資源角力)
- 轉生之輪:人物全部匯合,進行殘酷的揭密,終於看見過去的「真相」
- 生生世世:回到現在,回首過去(重新詮釋意義),展眼未來
我甚至可以根據這個結構畫一個表格出來ㄛ(沒有人要求)

如果現在要上課,就是中間挖空,然後叫學生讀完之後填答ㄌ。
(再說一次沒有人要求這個東西.jpg)
(對不起.jpg)
尋找「正確」的路
滄高人一般的形象,批了現有制度一頓,給人好像挺有說服力的感覺,但他仍是基於個人的立場、私心行動──或者說,誰不是呢?沒有人能超然地判決一切,每個人都受自己的身分,還有當前的局勢所影響。
對現在的索格爾奴隸、索格爾人、法洛遺民、法赫里,又或者過去的他們,怎麼做才是「正義」?又真的有人想要正義嗎?還是要血債血還的復仇呢?而復仇又怎麼不算一種正義?以及在帝國統治下,有空間追求這些嗎?
如果用宏大的敘事,那永遠不可能放下過去──而且憑什麼要放下?
資源有限,成見已在,傷痕難掩。
......挖塞真的是忍不住寫下一句「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啊」這等大哉問等級的廢話來作註解欸。太難了救命。
颯最後選擇聚焦到個人的敘事上,回到人的個體選擇來談。
誠如滄對衛城軍的評價:成不了氣候。
一點一點的救濟站能成什麼事?沒有權,這些能幫一個是一個的妄想,能撐到什麼時候?又能造成什麼改變?
但「集體」不也是由每一個微小的個體所組成嗎?
颯的選擇無疑是理想主義,但那也是他做為一個個體,在巨大洪流下的選擇。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另一個題外話:
颯暴露在轉生之輪下,其實比想像中(?)還要更快恢復神智。他堅定地選擇了「颯」這個身分作為定錨──而這也是他為什麼後續「會」也「必定」走「個人」這條路吧?因為他選擇了現世,所以走了這條路。也因為他一開始就走了能做一點是一點的笨蛋道路,所以他能很快回歸到颯的身分來。
「我」是什麼?
話說回來,每次寫心得,我都花了很長的時間想心得標題。這篇前後經歷了「揭開秘密之後」、「恩怨因果」、「環環相扣的齒輪」幾個選擇。最後停在現在的標題:「我」是什麼?
不是「我是誰」,而「是什麼」。
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過去的經歷所構成。
但像法洛人這樣,生生世世的記憶長存,那「我」到底是什麼?
當人被宗教、民族、文化、歷史所定義,好像就區分出了人我差異──人生來不同,確實,但人好像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不同。
小時候的颯,不懂民族之間的恩怨,他甚至看不出來膚色差異的意義。
但等他真正意識到時,痛苦也隨之而來。
能夠認識到個人的獨特是一件彌足珍貴的事,但意識到你我的不同又是一件多麼孤獨而痛苦的事。
要如何定義「我」?
是血緣嗎?是信仰嗎?
人又一定要抓著某個標籤不放嗎?
颯選擇了一個很累的道路,所以他不忍心拖筮下水,但他們還是會一起走下去的──反反覆覆地重新定義,時刻保持警醒,甚至要彼此提醒。因為永遠不可能抓到一個簡單而永恆的真理,所以只能抬起腳步,試圖無限靠近那個方向。
讓「我」是我。
結論
我推薦這本書嗎?一如既往地推薦。
但是這回在閱讀前,我覺得真的還是最好先看過《Spectrum of Solace》,讀起來會比較舒服,也才能最大化這本的價質。
是一部在國族、信仰、童年、個人掙扎上,描寫都十分出彩,且十分引人入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