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章 反覆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raw-image

【原文】

反者,道之動。

弱者,道之用。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

反者,道之動。

學到一樣,可以類推三樣,如此能觸發習道的機緣。


弱者,道之用。

有所不足,更需要道。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了分別才衍生出天下萬物,原本沒有分別,才會有所分別。


【註解】

「反」者:類推

道之「動」:觸發

「弱」者:不足

道之「用」:需要


【解析】

不只是學一得一,更要學一得三,還未足夠,就反覆研習,一而再,再而三,道與我無所別就可以了。


《道德經》總覽 https://comprehend2020.blogspot.com/2023/01/blog-post_973.html

我們的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comprehend2020/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示現我聞
0會員
50內容數
記錄吾師之「教」,及我的「學習」。 我所見,你可能看不見,我所聞,你可能聞所未聞。
示現我聞的其他內容
2025/09/17
【原文】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後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後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後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
Thumbnail
2025/09/17
【原文】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 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 後迋得一以為天下正? 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 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 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 後迋無以貴高將恐蹶。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是以後迋自謂孤寡不穀。 此非以賤
Thumbnail
2025/09/07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Thumbnail
2025/09/07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 則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失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前識者,道之華,
Thumbnail
2025/09/06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後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雖然沒有特別去做什麼,但我們看到的,卻不是什麼都沒有, 後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從現在開始如果還能持守道
Thumbnail
2025/09/06
【原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後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道」雖然沒有特別去做什麼,但我們看到的,卻不是什麼都沒有, 後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 ➡從現在開始如果還能持守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原文: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一篇講的是道生成於無形的天,生生息息周而運行的天是大地的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世間的法,有這個東西,你得到了我就少了;我得到了,你就沒有了,是必定會生起諍論。 佛法這個東西妙不可言,我給了你,你固然好了,我更好;反過來,你給了我,我固然好,你更好,就這麼個好處,就這麼個好處。—師父的叮嚀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攝影:哈克 「擇法覺支」必須運作於生活的每一項緣起和經驗中。 「念念覺照」並不只是說給他者的口頭禪,而是一名修法者必須訓練自我、融為體氣的慣習。   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認同與「心相應」 ——梁寒衣   老子謂「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道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新的一步總是奠基在先前一步。有軌跡可循,有方向有行,溫故知新,全都化為踏實前進的能量。  學習慈悲讓心安住,在真確、回歸的價值中,一步一步成長。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人們通常養成以知、欲過生活的習慣,但在道裡,使民無知無欲,是要放下知、欲的,要放下個人的想法、習性、個性等。在知道如何走入道後,第四章則是說明我們要如何真正在道裡,而能體驗到道帶給我們什麼力量。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第二章的主旨則接續首章「常有欲,以觀其徼」,在朝往目標奮鬥時,如何回歸於道、保持在道中前進的竅門。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不念舊惡,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不退道心,必能轉煩惱為菩提。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