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不得不面對的數字
40倍——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數字時,心裡產生了複雜的情緒。
原本需要兩週完成的功能開發,現在兩小時就能實現。這不是科幻小說的情節,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Devin已經能編寫41%的拉取請求(PR),預計年底將達到80%。作為一個在軟體產業打滾多年的人,我必須承認:這既讓人興奮,也令人不安。
讓我們誠實一點——這種轉變觸及了我們對「創造」本身的理解。第一部分:組織適應的真實挑戰

技術優勢的半衰期
有位CEO坦言:「我們有領先優勢,但這個優勢每天、每週都在縮短。」這話道出了一個殘酷的真相。每週都有新模型發布,技術門檻持續下降。預計到明年年底,幾乎所有工程團隊都將使用Cursor、Devin、V0這類工具。
但真正的瓶頸不在技術層面。我觀察到,最大的挑戰是組織的適應能力——特別是遠程團隊,要推動這種根本性變革更是難上加難。這讓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管理學悖論:改變最需要的恰恰是改變最會破壞的——穩定的團隊文化。
實踐中的效率革命:一個真實案例
讓我用一個具體例子說明這種轉變。Flexile是一個類似Gusto的HR工具,但專為現代靈活工作方式設計。在傳統開發流程中,即使是改進一個簡單的日期選擇器,也需要經歷:
傳統流程(約2週):
- 產品經理撰寫需求文檔
- 設計師製作原型(1-2天)
- 工程師評估並實作(3-5天)
- 測試、調整、部署
AI驅動流程(約2小時):
- 在V0中用自然語言描述需求(20分鐘)
- Devin自動實作並測試(1-2小時)
- 必要時在Cursor中微調
這種差異不僅是時間的節省,更是工作本質的改變。當迭代成本降到如此之低,我們終於可以真正實踐「快速試錯」的理念。
第二部分:技術選擇的哲學

為什麼是React和Tailwind?
這裡有個有趣的發現:AI工具對技術棧有明顯的偏好。它們特別擅長:
- React配合Tailwind CSS
- ShadCN等開源組件庫
- 現代化的組件架構
相反,對於Rails後端配jQuery前端這類傳統技術棧,AI的表現會大打折扣。
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反映了一個深層的選擇:我們是固守熟悉但低效的舊世界,還是擁抱陌生但充滿可能的新世界?這讓我想起麥克盧漢說的:「我們塑造工具,然後工具塑造我們。」
工作流的三位一體
經過大量實踐,一個高效的AI驅動開發流程逐漸成形:
V0(概念驗證)
- 角色:快速原型設計
- 優勢:用自然語言即可生成可交互界面
- 本質:將想法具象化的橋樑
Devin(自動實作)
- 角色:將原型轉化為生產代碼
- 優勢:處理環境配置、自動測試
- 本質:異步的代碼生成器
Cursor(精細調整)
- 角色:人類的最後防線
- 優勢:保留最終控制權
- 本質:人機協作的介面
這個流程讓我意識到,我們不是在「使用工具」,而是在orchestrate一個複雜的創作系統。
第三部分:人類角色的重新定義

工程師:從編碼者到架構師
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大部分人類工程師的工作將是清除技術債務,這樣AI才能真正發布功能。」
初聽之下,這似乎將工程師降格為「AI的清潔工」。但深入思考後,我看到了不同的圖景:
人類工程師的新價值:
- 設計系統架構(整體思維)
- 建立標準和框架(創造秩序)
- 審查AI代碼的業務邏輯(判斷力)
- 處理複雜的邊界案例(創造性解決)
這更像是飛行員的角色演變——負責起飛(定義需求)、導航(架構決策)和降落(質量保證),而巡航(編碼實作)交給自動駕駛。
設計師的解放
更令人興奮的是設計師角色的擴展。他們不再受限於靜態原型,而是能夠:
- 直接實現交互細節
- 快速驗證設計假設
- 跨越設計與開發的鴻溝
這種轉變的深層含義是:創意的實現成本大幅降低,使得更多實驗性的想法得以落地。
第四部分:組織變革的人性面向

激勵的藝術
有個公司舉辦了一個有趣的競賽:「誰能用Devin提交比CEO更多的PR,就能分享33,000美元獎金。」結果CEO以27個PR排名第四,有三位工程師超越了他。
這不僅是金錢激勵那麼簡單。它觸及了更深層的東西:
- 參與感:每個人都能參與這場變革
- 成就感:可量化的進步指標
- 認同感:CEO親自下場,以身作則
但我也必須提醒:當我們用數字衡量創造時,要警惕不要陷入「間人」的陷阱——追逐指標而忘記目的。
恐懼與勇氣
「改變之所以讓人不舒服,部分原因是改變可能會要你的命。」
這句話道出了真相。從演化心理學角度,我們的大腦被設計來抗拒改變,因為在遠古時代,堅持已知路徑意味著生存。但在AI時代,這種本能反而成了限制。
面對工作安全感的動搖,我們需要的不是否認恐懼,而是承認它,然後選擇前進。
第五部分:實用指南
工具選擇建議
根據不同角色和需求:
入門推薦:
- 產品經理/設計師 → V0(最直觀)
- 工程師 → Cursor(漸進式採用)
- 管理者 → Devin(端到端解決方案)
與AI協作的技巧:
- 使用大寫字母強調關鍵需求(不是憤怒,是標記重要性)
- 提供豐富的上下文(”為HR產品”而非僅”建構表單”)
- 使用”等等”激發AI創造力(給出2-3個例子後加”等等”)
環境優化
一個實用的洞察:如果你的開發環境對AI友好,那麼對新員工也會友好。這包括:
- 簡化的環境設置
- 清晰的代碼結構
- 一致的編碼標準
- 完善的文檔
第六部分:未來展望

各部門的演變
工程:從編碼到架構設計
設計:從原型到直接實現
產品:從規劃到快速實驗
市場:從手動到智能化內容生成
銷售:從被動到主動識別機會
支持:從響應到預測性服務
「收件箱零」的哲學思考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所有已知的bug都被修復,所有計劃的功能都已實現,GitHub的issue列表是空的。然後呢?
這時我們才真正面對創造的本質——不是解決問題,而是發現問題;不是優化現有,而是想像未來。
當效率不再是瓶頸,創意和判斷力成為真正的稀缺資源。
結語:在效率與意義之間

回到開頭的問題:40倍的效率提升,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認為,它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末日。它是一個選擇的岔路口:
一條路通向純粹的效率崇拜,在數字的遊戲中迷失自己。
另一條路通向創造力的解放,利用省下的時間探索真正重要的事物。
關鍵在於保持清醒:AI可以生成代碼,但無法替代你理解用戶需求時的同理心;它可以優化算法,但無法替代你做出艱難決策時的勇氣;它可以模仿風格,但無法替代你獨特的視角。
最後,讓我分享一個觀察:那些真正從AI工具中獲益的人,不是把它當作替代品的人,而是把它當作延伸的人——延伸自己的創造力,延伸自己的可能性,延伸自己的影響力。
改變確實令人不適,但停滯更加危險。在這個40倍速的新世界裡,最大的風險不是嘗試新事物,而是拒絕嘗試。
所以,問題不是「我們該不該擁抱AI」,而是「我們如何在擁抱AI的同時,保持人的尊嚴與創造的純粹」。
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回答的問題。而答案,需要我們每個人在實踐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