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 Metric Tree
在 Day 31 的練習中,我已經挑選了 北極星指標(NSM):有效語音練習次數 (例如練習超過 30 秒,或雙方都有互動)。
這個指標之所以被選為 NSM,是因為它能最直接反映用戶是否真的透過產品「持續進行語音練習」,而這正是語言學習產品的核心價值。
接下來,我將 NSM 往下拆解為 驅動因子 → 低階指標 → 可觀察數據,形成完整的 Metric Tree。新用戶增長
- 驅動因子:新用戶的持續增加,能讓更多人接觸產品,也為後續留存與轉換提供基礎
- 低階指標 ➝ 新用戶數註冊率
- 可觀察數據
- 當日新註冊人數
- 首日完成練習的新用戶數
GPT 建議
- 可以將可觀察的數據定義的更加具體,例如再拆到「平均練習時長」或「每次練習平均句數」,會更貼近真實學習價值
- 完成練習,何謂「練習」?可以定義為「首次練習持續 ≥5 分鐘的新用戶數」
- 有完成練習用戶數,何謂完成練習?可以定義為「完成 ≥1 次練習的新用戶數」
可以讓整體應該要觀察的數據更加具體,但這也考驗 PM 對於數據之間的關係是否具備高度敏感
用戶留存
- 驅動因子:語音學習的價值在於「持續練習」,因此留存是檢驗產品是否真的幫助用戶建立習慣的關鍵。
- 低階指標:用戶次日回訪率、7 日練習完成率
- 次日回訪率:昨天來過的用戶,今天是否再次登入並使用。
- 7 日練習完成率:第一天註冊的用戶中,有多少人在 7 天內至少完成 3 次練習。
- 可觀察數據
- 次日回訪人數 / 前一日活躍人數
- 七日內完成 ≥3 次練習的人數 / 七日內新註冊人數
我發現我的問題都集中在,定義數據「不夠具體」,在定義數據時都非常含糊,只有點到,如 7 日練習完成率,但何謂「練習」以及「持續多久時長」才算練習?這些如果沒有試著定義清楚,對自己在分析或是與資料團隊在溝通時,很容易會有矛盾、衝突
配對成功率
- 驅動因子:語音學習的最大特色在於「真人互動」。若配對體驗不佳,用戶將無法完成核心行為。
- 低階指標:放棄率、配對後練習完成率
- 配對等待超過 30 秒的比例:等待過久可能導致流失。
- 練習中斷率:已配對成功卻中途退出,代表體驗不佳或匹配不精準。
- 可觀察數據
- 配對成功數 / 配對嘗試數
- 等待超過 30 秒的配對數
- 配對後未完成練習或掛斷的次數
我認為培養可觀察數據,不只是透過練習,而是試著去思考,為什麼會發生這個結果,如同配對成功率下降是結果,但有哪些原因導致這個結果,或是哪些數據可以驗證?「why」以及「how」,需要不斷反覆思考才有辦法建構完整的「可觀察數據」
👉 從在建構完整的 Metric Tree,除了 go through 看到 NSM 與各個驅動因子之間的連結,亦可以往更深層的數據探討,確保數據追蹤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能真正驗證「用戶是否透過產品持續練習語言」
設計 Guardrail 指標
在現實情況中,高層常常會希望「加速短期營收」,例如強推更多廣告、增加升級引導。但這樣的做法容易犧牲用戶體驗,甚至造成長期留存下降。
因此,我需要設計 Guardrail 指標(護欄指標),作為「避免只看收入而損害體驗」的防護機制
何謂 Guardrail 指標(護欄指標)?
- 用來確保產品在追求主要目標(比如成長、營收)時,不會因為副作用而損害到核心體驗或長期健康。
- Guardrail 就是用來「限制副作用」的
- 舉例
- 廣告產品
- 主指標:廣告曝光數提升
- Guardrail 指標:App 留存率、廣告點擊誤觸率(避免因為塞太多廣告,讓用戶流失或體驗變差)
我一開始的回答
以下是我選擇的 Guardrail 指標(護欄指標)
- 配對成功率
- 用戶滿意度
- 用戶留存率
- 思考思路:更多廣告或是更多強制引導升級,會影響體驗,所以產品跳出率可能會提升,產品跳出率提升,可能會影響配對成功率,可能會下降,影響用戶滿意度
GPT 建議與潤飾
GPT 建議
- 選了「配對成功率」,但這其實比較偏基礎功能健康度,不一定直接反映「廣告/升級引導」的干擾。
- 更精準的 Guardrail 可以是
- 課程完成率(避免廣告過多,打斷用戶完成一次練習)
- 次日留存(避免短期轉換犧牲長期回訪)
- 用戶淨推薦值 NPS / 滿意度調查(補數據面不足,直接觀察用戶情緒)
比較好的 Guardrail 指標(護欄指標)
課程完成率- 代表用戶是否能順利完成一次完整的語音練習。
- 若廣告或引導過於頻繁,會中斷學習流程,使完成率下降。
次日留存率
- 確保短期轉換策略沒有讓新用戶嚇跑。
- 如果因過度推銷導致次日回訪下降,說明體驗已經受到負面影響。
次日用戶滿意度(例如 NPS 或應用商店評分)
- 數據層面之外,還需要直接聆聽用戶的聲音。
- 如果升級引導過度激進,滿意度會明顯下降,甚至出現大量差評。
為什麼這些 Guardrail 有效?
因為它們直接反映了「用戶是否仍能從產品中獲得核心價值」。
- 如果練習被打斷,學習成效無法保證。
- 如果用戶回不來,再多的廣告也失去意義。
- 如果滿意度下降,品牌信任度會被侵蝕,影響長期成長。
我的學習
透過這次練習,我更清楚:
- Metric Tree 可以幫助我建立「從核心價值 → 驅動因子 → 具體數據」的完整關聯,避免只看表面數據
- 但我認為這部分,我需要持續練,如同前面提到的,不能只關注結果
- 有哪些原因導致這個結果,或是哪些數據可以驗證?
- 「why」以及「how」,需要不斷反覆思考才有辦法建構完整的「可觀察數據」
- Guardrail 指標 則像是一種平衡機制,確保在追求短期成果的同時,不會犧牲用戶的長期價值
- 之前較多都聽到副作用指標,算是第一次聽到 Guardrail 指標,是自己比較不熟悉的指標,所以在練習的時候,幾乎是全部誤判
- 我認為思考 Guardrail 指標 的關鍵在於,可以從提出的方向去思考影響的層面有哪些,即使題目沒有提到引導方式,也應該要可以透過假設去思考影響範疇,然後定義對應的指標
- 心態面,身為 PM 如同前面不段提到的領悟,要知道結果並且從結果回推「why」以及「how」,才有辦法帶領團隊看到產品全貌以及找到洞察
這也是數據思維真正的力量——不是為了數字本身,而是確保產品能持續為用戶帶來價值。
這是我第 32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