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香山論壇到台灣飛彈合作|多極化軍事外交的戰略趨勢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文/島國觀察室

導言

  國際安全格局正處於快速重組的階段。過去一週,軍事外交舞台連續出現多起事件:中國在香山論壇高調宣示反對霸權與軍事干預,並再次強調台灣屬於中國的立場;台灣則透過國防展揭露與美國共同研製飛彈的新進展,展現強化防衛自主的決心;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簽署互防條約,挑戰中東傳統的安全依賴結構;俄羅斯與越南透過油氣合資企業建立灰色支付管道,以規避西方制裁;同時,芬蘭公開確認美國在北歐的軍事合作不減反增,回應外界對北約東翼安全的擔憂。

  這些看似零散的事件,卻共同揭示了國際安全的三大趨勢:其一,區域安全網絡正在重建,各國不再單純依賴單一大國,而是採取多層次的合作;其二,軍事自主化需求上升,中小國家愈來愈重視自製能力與供應鏈韌性;其三,制裁效力出現裂縫,在制度漏洞與灰色操作下,傳統制裁工具的威懾力正在遞減。本文將依序探討中國的敘事戰與嚇阻手法、台灣的軍備合作與自主化、中東與歐洲安全網絡的重組,以及制裁制度的灰色運作,最後總結可能的戰略格局走向與對台灣的啟示。

一、中國的敘事戰與戰略嚇阻

  在北京舉行的香山論壇上,中國國防部長董軍公開批評「叢林法則」,強調中國反對霸權主義與軍事干預,並再度重申「台灣是中國的核心利益」。這場演說並非單純的安全政策說明,而是中國精心設計的敘事戰。

raw-image

  近年來,中國逐步將「認知域作戰」納入戰略思維。《蘭德公司》的研究指出,北京在過去十年持續發展戰略傳播手段,將「話語塑造」視為與軍事行動並行的工具,其目的在於不戰而屈人之兵,先行削弱對手的抵抗意志。董軍在論壇中使用「避免叢林法則」的表述,正是試圖將中國的軍事崛起與強化台灣主權主張,重新包裝成「維護國際秩序」的合理行為。

  然而,這樣的話術很難在西方世界獲得信任。美國、歐洲與印太盟邦普遍將其視為戰略嚇阻的一部分,即「以言辭造勢、以演訓試探」的雙軌操作模式。先透過強硬言辭製造心理壓力,再輔以軍機繞台、火箭軍演訓或海上封控演習,測試區域內外的反應強度。這種模式並不意味中國短期內會升高衝突,而是典型的「漸進式戰略」:在長期消耗與壓力中,逐步改變周邊安全環境的穩定性。

raw-image

  因此,香山論壇的意義不在於政策本身的新意,而在於它顯示中國如何結合話語、外交與軍事威懾,逐步塑造一種「中國不是挑釁者」的敘事,並將可能的軍事行動合理化。這種長期的話語滲透,對台灣與周邊國家而言,無疑是一種心理與外交的雙重壓力。

二、台灣的防衛自主與軍備合作

  相較於中國的話語戰,台灣在過去一週展現的則是實質的軍備合作與自主努力。在台北舉辦的國防展上,台灣首次公開展示與美方防務公司共同研製的「Barracuda-500」飛彈計畫,並呈現歷來規模最大的展覽規模,吸引眾多國際廠商與媒體關注。

raw-image

  這一動作背後的戰略意涵,不僅是單一武器的提升,而是台灣國防政策的一個重要轉折:從「單純外購」走向「共同研製」,從「零散採購」轉向「系統化能量累積」。

  首先,在技術與工業層面,共同研製意味著技術移轉、在地生產與人才培育同步展開。這直接帶來三大效益:一是縮短補給週期與維修時間;二是降低戰時因封鎖而斷供的風險;三是培養自主維修與改良的能力。這些都是長期戰力持久性的重要基礎。

  其次,後勤與供應鏈韌性成為台灣的必修課。台海一旦發生衝突,不會是短期的火力對決,而更可能是一場消耗戰與封鎖戰。布魯金斯學會的研究指出,軍備「合作生產」比單純軍售更能強化戰力韌性,因為它帶動了在地的產業鏈與庫存規劃。對台灣而言,透過建立分散式生產線、關鍵零件備存與與盟友的備援協議,將能提升在長期戰爭中的持久性。

  第三,外交信號效應不可忽視。台灣願意分擔合作風險,展示「不是只收援助的被動者」,而是願意在安全共同體中付出。CSIS 曾指出,盟友在評估合作深度時,觀察的並非單純的價值認同,而是對方是否能在戰略上「共同承擔」。台灣若能展現這種角色,將提升其在國際安全架構中的談判籌碼。

raw-image

  然而,這條路並不平坦。共同研製牽涉出口管制、技術授權與盟國內部程序,往往進度緩慢;同時,長期投資國防產業可能衝擊民生預算,政治爭議難免。此外,軍備自主若沒有配合外交制度化合作,可能淪為孤立的自強。最佳路徑應是「自主 + 協同」並行:在關鍵能力上自給自足,同時與盟友建立制度化的戰備互補。

  台灣的這一步,既是實務的軍備準備,也是外交策略的延伸。它迫使潛在對手重新計算長期戰爭的成本,同時也鞏固與盟邦的戰略綁定。

三、區域安全網絡的重組

  除了台海議題,本週中東與歐洲也出現關鍵變化,顯示區域安全網絡的重組趨勢。

  沙烏地阿拉伯與巴基斯坦簽署互防條約,承諾若一方遭受攻擊,另一方將視同自身受到攻擊並給予支援。這是中東地區少見的正式互防承諾,象徵沙國在美國主導的安全架構之外,尋求「雙重保險」。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將此現象稱為「安全分散化」:各國不再完全信任單一大國的保護,而是透過多元化協議降低風險。這將重塑中東的戰略平衡,也可能讓美國的影響力逐漸被稀釋。

raw-image

  歐洲方面,芬蘭防長公開澄清,美國不僅沒有減少合作,還擴大了對芬蘭的軍事支持,包括持續使用十五個軍事基地、深化訓練與裝備協調。這顯示在俄烏戰爭陰影下,北歐國家更傾向強化與美國的深度綁定,以應對俄羅斯的長期威脅。與中東不同,歐洲的安全策略不是「分散依賴」,而是「深化依賴」。

raw-image

  這兩個案例反映出:不同地區正以不同模式調整安全架構,但共同點是舊有的單一依賴結構已經鬆動。未來的國際安全,更可能是「網絡化」而非「單極化」:各國同時尋求多層次合作,以便在局勢惡化時保持選擇權。

四、制裁體系下的灰色操作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俄羅斯與越南在軍備交易上的「灰色操作」。兩國透過油氣合資企業的收益作為支付方式,規避西方的金融制裁與 SWIFT 系統。這種「平行金融」的安排,顯示制裁工具的邊際效力正在遞減。

raw-image

  國際戰略研究所(IISS)早已指出,當制裁成為常態時,受制裁國往往會迅速建立替代金融體系,以維持軍事與經濟交易。這意味著,制裁再也不是單一有效的威懾,而是需要不斷更新與補強的政策工具。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觀察並學習這種灰色模式,國際金融規範的裂縫恐將擴大,削弱制度的正當性。

  對於依賴國際規範維持秩序的中小國家而言,這是一個雙重挑戰:一方面制裁效力下降,意味著大國在違規行為上更具操作空間;另一方面,規範弱化也使小國難以再透過制度性規則保障自身安全,只能更依賴軍事與外交上的多邊合作。

結論:戰略格局的可能走向

  綜觀這些動態,可以看到三大趨勢逐漸明朗:

  1. 多極化加速 ;國際安全已不再由單一大國主導,而是透過多層次網絡維持平衡。中國試圖以話語戰塑造秩序,沙國透過互防條約多元化安全來源,歐洲則深化對美國的依賴。這些現象都說明,單極秩序正在瓦解。
  2. 自主化需求上升:台灣強調軍備自主,中東國家建立雙重保險,芬蘭擴展在地美軍合作,皆凸顯在不確定性下,各國必須增強自身能力,降低單點依賴。
  3. 制度裂縫擴大:俄越的灰色金融安排只是冰山一角,未來更多受制裁國家將探索平行金融體系,這將侵蝕制裁作為國際政策工具的正當性與效力。

  對台灣而言,這些趨勢帶來兩大啟示。其一,必須在軍備自主與盟邦合作間取得平衡,避免孤立無援;其二,應積極在外交上善用多極化格局帶來的縫隙,爭取最大戰略空間。當國際秩序不再穩固,唯有建立自我韌性並精準布局,才能在不確定的棋局中守住生存的關鍵。

參考資料

  • RAND Corporation. China’s Evolving Strategic Narratives. Santa Monica, 2023.
  • Brookings Institution. Arms Co-Production and Strategic Autonomy. Washington D.C., 2024.
  • CSIS. Taiwan as a Security Provider. Washington D.C., 2024.
  • 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 Security Diversification in the Gulf. Washington D.C., 2025.
  •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 (IISS). Sanctions and the Global South. London, 2023.
  • Mearsheimer, John J. 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 Updated Edition, New York: W.W. Norton, 2014.
  • Nye, Joseph S. Do Morals Matter? Presidents and Foreign Policy from FDR to Trump.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
  • 中華民國國防部,《2025國防報告書》,台北,2025。
  • U.S. Department of Defense, 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 Washington D.C., 2023.
  • NATO, Strategic Concept 2022, Brussels, 2022.
  • Reuters, “China’s Defence Minister urges greater unity to avoid ‘law of the jungle’,” September 18, 2025.
  • Reuters, “Taiwan shows off first missile to be jointly manufactured with US arms maker,” September 17, 2025.
  • Financial Times, “Saudi Arabia and Pakistan sign mutual defence pact,” September 16, 2025.
  • AP News, “Vietnam, Russia use oil venture profits to skirt sanctions,” September 15, 2025.
  • The Guardian, “France Strikes Live Updates,” September 18, 2025.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島國觀察室
6會員
70內容數
島國觀察室風格守則: 我是《島國觀察室》專欄作者,專注於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專注軍事、國防與國際政治的深度評論,結合理性分析與歷史比較,提供具戰略視野與預測性的觀點。
島國觀察室的其他內容
2025/09/14
2025 年 9 月,俄羅斯多架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波蘭隨即派遣防空力量擊落部分目標,並成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個在戰事期間對俄羅斯軍事資產開火的北約成員國。華沙政府立即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如同過往模式,除了譴責與呼籲之外,並無實質進展。
Thumbnail
2025/09/14
2025 年 9 月,俄羅斯多架無人機闖入波蘭領空,波蘭隨即派遣防空力量擊落部分目標,並成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首個在戰事期間對俄羅斯軍事資產開火的北約成員國。華沙政府立即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但如同過往模式,除了譴責與呼籲之外,並無實質進展。
Thumbnail
2025/09/09
以色列自稱「上帝的子民」,但上帝真會允許祂的子民如此濫殺無辜嗎?今日的加薩,不再只是戰場,而是一座被轟炸、飢荒與疾病籠罩的巨大墳場。猶太民族曾在二戰中遭受滅族之痛,如今卻以同樣的暴力行徑對待另一個民族。這不僅是國際政治的恥辱,更是人類良知無法承受的矛盾。
Thumbnail
2025/09/09
以色列自稱「上帝的子民」,但上帝真會允許祂的子民如此濫殺無辜嗎?今日的加薩,不再只是戰場,而是一座被轟炸、飢荒與疾病籠罩的巨大墳場。猶太民族曾在二戰中遭受滅族之痛,如今卻以同樣的暴力行徑對待另一個民族。這不僅是國際政治的恥辱,更是人類良知無法承受的矛盾。
Thumbnail
2025/09/05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要求歐洲立刻停買俄羅斯石油,並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壓力。這番話看似展現強硬領導,卻引發歐洲反感:盟友懷疑,美國更在發「戰爭財」,軍工、能源與金融市場大賺紅利。信任裂痕加速歐洲走向戰略自主,也為台灣敲響警鐘——依賴外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Thumbnail
2025/09/05
美國總統川普再度要求歐洲立刻停買俄羅斯石油,並加大對中國的經濟壓力。這番話看似展現強硬領導,卻引發歐洲反感:盟友懷疑,美國更在發「戰爭財」,軍工、能源與金融市場大賺紅利。信任裂痕加速歐洲走向戰略自主,也為台灣敲響警鐘——依賴外援,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中國不需要入侵來實現台灣的統一 這也可能是美國害怕的-時間緊迫-最好在兩岸沒有統一之前迫使中國攻擊台灣,戰爭才能拖住或延遲中國的發展。 這是美國面臨二戰結束以來最具挑戰性的國際安全環境。 儘管中東戰爭仍在持續並有擴大的危險,烏克蘭戰爭卻仍在激烈進行中。同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持續騷擾和恐嚇鄰國...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2020/9/25 美國帶頭創設但不受自己創制拘束的情況很多,台海中線亦然。1970年代中期前,空軍執行美軍任務不僅穿過「中線」,還深入中共內陸偵察核武試驗。華府聯中制蘇以迄90年代,台美雖不再侵擾大陸領空,但閩浙沿海十數浬之外,仍是國軍佔據優勢。此後中共崛起,美國敦促,兩軍始尊重中線。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3月20日在美國眾議院有一場重要的聽證會:眾院軍事委員會邀請印太司令部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當前「美日」、「美韓」、「美菲」都是軍事同盟國家,除分別簽署有「共同防禦條約」外,日本、南韓、菲律賓等國家,也皆有美國的軍事基地存在。台灣與美國雖無軍事同盟,但在近年來台美軍事合作的密集互動下,其實已發展出「準軍事同盟」的深層關係。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2021/07/03 此時美國可能被迫要接受中方的核心利益與部分規則,而淪為僅在美洲稱霸;全球則進入一種多極的鬆散秩序。霸業不進則退,美國自不可能坐視自己被擠退到「多極」。即便如此,中國光是「不畏強敵」還遠遠不夠,唯有堅持「謙虛謹慎」,才可能閃避「頭破血流」的最壞模式,擠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Thumbnail
前言 在未來的不遠處,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在台灣海峽達到了高峰。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衝突威脅著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 然而,一場看似和平的國際活動正在台灣舉行,它是一場軍備競賽的偽裝,吸引了西方各國的目光。 火燃的起點 台灣的航太展開幕,各國展台上展示著最新的飛行器和軍事技術。背後卻是暗湧的
Thumbnail
前言 在未來的不遠處,地緣政治的緊張關係在台灣海峽達到了高峰。台灣和中國大陸之間的衝突威脅著整個亞太地區的穩定。 然而,一場看似和平的國際活動正在台灣舉行,它是一場軍備競賽的偽裝,吸引了西方各國的目光。 火燃的起點 台灣的航太展開幕,各國展台上展示著最新的飛行器和軍事技術。背後卻是暗湧的
Thumbnail
G7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台海局勢成為焦點議題。G7成員國強烈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單方面企圖,並確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他們準備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並強調一個不斷發展、遵守國際規則的中國將符合全球利益。此外,G7成員國嚴重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反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性海事主張和軍事化
Thumbnail
G7峰會在日本廣島舉行,台海局勢成為焦點議題。G7成員國強烈反對任何以武力或脅迫改變現狀的單方面企圖,並確認台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他們準備與中國建立建設性和穩定的關係,並強調一個不斷發展、遵守國際規則的中國將符合全球利益。此外,G7成員國嚴重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反對中國在南海的擴張性海事主張和軍事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