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這個軟硬體的鴻溝之前,我必須先重申一次,本人的大學學歷並非任何資工科系,而是數學,然後還修了教育學程。二十多年前的純數你們知道在幹嘛嗎?我們不是用精神力跟神溝通(真的,我沒有誇張!),不然就是計算機按到燒起來,電腦程式??那是什麼?能吃嗎?
當時的我,還跟我同學們誇下海口說,我這輩子不會靠電腦賺錢,最多就是按按計算機!什麼叫做畢業即打臉,畢業之後第一個讀畢業的碩班....生物資訊(誒?!),博班讀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啥??),工作Python developer .... 踏馬的本人一路都是靠電腦吃飯啊!!二十多年之後,我跟某位大學同學說起這件事情,他就只說了句flag就不要立太早!
說完我的背景之後大家就應該知道了,我一路過來都是見招拆招,需要什麼學什麼,所以會軟體開發也純粹是因為工作需要。當我覺得自己已經算是懂了一點小東西之後,我開始想要接觸硬體,做做IoT了,不然我家德國人買一堆工具不用,不拿來做點事情覺得很浪費。大概五年前左右吧,我開始玩了我人生當中的第一個元件,Raspberry pi pico。玩了一下,我立刻身心靈受創,覺得自己根本不適合玩硬體,所以就乖乖地龜回去軟體的世界了。多年過去了,AI的來臨就像是幫我點了一盞燈,突然覺得我又可以再玩玩IoT了!所以我第一個正式創業的點子,就直接砸錢買了Raspberry pi model 4,然後因為想要cost down所以又開始嘗試各種micro-controller,最後自己soldering了幾塊板子來做prototype 拿出去demo了。靠著AI的指點,我也算是開始理解了一點點IoT的世界了,也看到自己的點子漸漸成形。
但商品開發的過程,總要有人受到傷害的,那個人就是我。正當我很開心的接線接起來,東弄西弄搞出了一個元件之後,問題來了,啊.....那個.....我要怎麼把它們"包"起來。也就是說它外殼要怎麼辦?? 所以我照了一張半成品給我朋友,然後她看了那個"屍體照"之後,跟我深聊,講解了許多事情。我才知道,原來商品開發是這麼深奧的一門學問。
從一開始的問題,你想要的材質是什麼。啥?材質?你都說屍體了,那一個"裹屍布"還求什麼材質?塑膠吧?塑膠,什麼樣的塑膠。而且要射出成型就要開模,一個模具十幾萬起跳,注意,是起跳。就算要用原本的模具,修修改改那也是一筆錢。然後呢?一批要做多少個,每一批的單位最差都要是"千"起跳啊!外面講完,講裡面,PCB設計到生產,當然也有小量製作,但問題就出在你PCB要怎麼設計也是牽扯到外殼。這時才知道,商品開發是從外到內,就算只是想要個裹屍布把東西包起來可以拿出去見人,那至少也要知道裡面的線路要怎麼繞吧(屍體才不會跳出來XD)。
總之,當我開始碰到這種難題的時候,我才知道,為什麼軟體開發這麼熱門,一個app開發出來如果不賺錢,雖然也是燒錢,但燒的速度絕對沒有直接去生產一批IoT還要來得快。自從我了解之後,我真的只能說我好想龜回去軟體開發的世界。
不過這邊我想要提一下,台灣跟德國的做事方法真的有差。德國人比較喜歡自己來,台灣則是比較趨向於直接找公司一條龍包下去。我先生為了我,從平面設計跳入3D模型設計,幫我生出了一個殼的模型。但有模型,要怎麼把它實體化?我敗了一台3D列印機。靠著我跟先生兩個人的努力,prototype就這樣生出來了。
這個prototype拿出去做了幾次Demo,獲得的回響都算是熱烈的。多多少少給了我一點信心。
但,下一步呢?畢竟prototype跟可以拿出去販售的商品還有一大截啊!下一步,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了。目前也算是在努力Debug,努力找方法的階段。
所以,讀者們如果有知道該怎麼把它商品化,歡迎留言跟我分享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