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咖啡研磨與萃取科學
一、研磨的重要性:表面積與萃取效率
咖啡豆經過烘焙之後,內部結構已經由致密的細胞壁轉變為多孔性組織。這意味著當咖啡豆被研磨成粉末時,表面積會大幅增加,使熱水能夠快速與可溶性物質接觸。
- 細研磨:表面積大,萃取速度快,但容易過度萃取,帶來苦澀。
- 粗研磨:表面積小,萃取速度慢,若時間不足則會萃取不足,呈現酸澀或水感。
因此,研磨度是控制咖啡風味的第一道關鍵變數。
二、研磨度與不同沖煮方式的對應
不同的沖煮方式,對研磨度有精準的需求,否則難以得到理想的風味表現:義式濃縮(Espresso)
- 需使用極細粉,在短時間(25–30 秒)內完成萃取。
- 壓力 9 bar 左右,要求極高的研磨一致性。
手沖(Pour-over)
- 多使用中研磨。
- 水流速度、濾紙阻力與粉層厚度共同影響萃取。
法式濾壓壺(French Press)
- 需粗研磨。
- 浸泡時間長達 4 分鐘以上,以避免細粉過度浸出。
冷萃(Cold Brew)
- 採用粗研磨,長時間(12–24 小時)浸泡。
- 低溫萃取保留甜感,減少苦味。
三、萃取科學的核心原理
咖啡萃取是一個動態的物理化學過程,主要受以下變因影響:
研磨度(Grind Size)
- 決定表面積與流速,是萃取率的主要控制因子。
水溫(Temperature)
- 理想範圍:90–96℃。
- 過低 → 萃取不足,酸味突出;過高 → 過度萃取,苦澀增加。
沖煮時間(Brew Time)
- 不同方法需要不同時間,例如 Espresso 需 25 秒左右,而冷萃則需十數小時。
水質(Water Quality)
- 礦物質含量(TDS 與硬度)影響咖啡酸甜與口感。
- SCA 建議:總硬度 50–175 ppm,pH 值 6.5–7.5。
萃取比例(Brew Ratio)
- 咖啡粉與水的比例(例如 1:15、1:16)。
- 不同比例決定濃度(Strength)與萃取率(Extraction Yield)。
四、萃取率與咖啡控制圖(Coffee Brewing Control Chart)
SCA(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提出的 萃取率模型 為研磨與沖煮提供了量化依據:
- 萃取率(EY, Extraction Yield):理想值為 18–22%。
- 濃度(TDS, Total Dissolved Solids):理想值為 1.15–1.35%(黑咖啡)。
在這個模型中:
- EY 過低(<18%):酸澀、單薄 → 萃取不足。
- EY 過高(>22%):苦澀、乾澀 → 過度萃取。
- 理想區域:甜感、酸質、口感均衡。
五、研磨技術的進步:均勻性與穩定性
過去,刀片式研磨機容易導致粉末顆粒不均,造成「過萃與欠萃並存」的問題。現代的錐刀與平刀磨豆機則能夠提供更高的一致性。
- 錐刀磨:研磨速度快,顆粒分布較集中。
- 平刀磨:更能精確控制顆粒分布,常見於專業級磨豆機。
此外,雷射粒徑檢測與電腦控制研磨已經進入精品咖啡產業,確保每一杯咖啡的穩定品質。
六、研磨與萃取的未來發展
隨著科學化趨勢,咖啡研磨與萃取逐漸走向數據化與自動化:
- 智能磨豆機能根據配方自動調整研磨度。
- 自動化手沖機能模擬專業咖啡師的水流控制。
- AI 演算法與感測器逐漸應用於萃取監測,提供即時調整建議。
未來的咖啡體驗,可能會結合科學精準與人文藝術,讓咖啡不只是飲品,更是一種「數據化的風味旅程」。
作者|啡常時光
我常覺得,研磨與萃取的過程,就像是一場「解鎖」咖啡風味的冒險。不同的參數組合,會開啟完全不同的風味大門。掌握它們,才算真正進入咖啡的核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