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強納森.海德(Jonathan Haidt)在《象與騎象人》中,用一個簡單卻深刻的比喻揭示了幸福的本質:我們的心智就像一位騎象人騎在一頭龐大的大象上,騎象人代表理性、意識與計劃能力;大象則象徵情緒、直覺與本能,雖然騎象人可以規劃方向,但真正驅動我們前進的,是那頭強大而敏感的大象。
這個比喻讓讀者重新思考「意志力」和「自我控制」的角色,許多時候,我們理智上知道應該早睡、健康飲食、控制脾氣,但內心的情緒與慾望總像大象一樣強大,單靠意志力往往徒勞無功,作者提醒我們,幸福並不是強行馴服大象,而是學會與它合作,讓理性與情感和諧並行。
那麼,我們該如何駕馭內心的大象呢?書中提出了幾個實用策略:
1. 改變環境,而非單靠意志力
意志力有限,想靠單純自制力戒掉壞習慣往往難以長久,更有效的方法是設計環境,讓正確的選擇自然而然發生,比如,想要健康的飲食,就把健康的食物放在顯眼的位置,把零食收進櫃子;想專心工作,就先整理工作空間減少干擾。當外在環境支持我們的目標時,大象更容易跟隨騎象人的方向前進。
2. 對抗「享樂適應」,讓快樂保鮮
人類對快樂的感受會隨時間逐漸適應,新的物品、獎勵或經歷帶來的喜悅會迅速消退,作者建議透過兩種方式延長快樂:一是感恩練習,每天記錄生活中的美好與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二是投資體驗,例如旅行、學習新技能或創造獨特回憶,這些經驗式快樂比物質享受更容易被回味,也更持久。
3. 投入超越個人的事物
大象渴望歸屬感與意義,當我們把注意力投向更大的目標——參與志業、公益活動或團體努力——幸福感會更加深刻,這種超越自我的連結,能帶來比個人享樂更持久、穩定的滿足感。
4. 平衡理性、情緒與道德
幸福不是追求短暫快感,而是騎象人與大象的協調之旅,作者指出,中庸之道是核心:理性引導方向,情緒提供動力,道德與社會規範則幫助我們將個人目標與社群價值結合,當理性、情感與價值觀達到平衡,幸福才真正穩固。
總結
《象與騎象人》告訴我們,幸福不是一場追逐,也不是單靠意志力的自我控制,而是一種與內心大象的對話。透過設計環境、培養感恩、投資體驗、參與更大的事物,我們可以引導騎象人與大象同心協力,朝著有意義的方向前進,當內在與外在、個人與社群達到和諧,我們才真正找到那份安定而持久的幸福。

以下詳細分章筆記
第1章 分裂的自我:心與智的矛盾
核心比喻
- 大象與騎象人:
- 大象:象徵情緒、直覺、本能反應,力量龐大但不容易控制。
- 騎象人:象徵理性、意志與分析能力,能嘗試掌控大象,但往往被大象拖著走。
- → 我們的心理衝突,往往來自「情緒與理性不一致」。
四種「自我分裂」方式
Haidt 認為,人類長久以來都體驗到心智的分裂:
- 心 vs. 身
古代哲學家與宗教經常強調「靈魂與肉體」的對立。
現代科學則揭示,情緒(心)與生理反應(身體)緊密連結,兩者互相影響。 - 心 vs. 心
人類腦中有多重系統,常常彼此衝突。
例子:一部分想要節食,另一部分卻想要吃甜點。 - 理智 vs. 情緒
柏拉圖、佛教、基督教等思想傳統都指出:人常因情緒而失控。
現代心理學(如雙系統理論)支持這觀點,直覺與理性常不一致。 - 有意識 vs. 潛意識
佛洛伊德到現代神經科學都強調:我們許多行為來自無意識的驅動。
意識只是冰山一角。
阻礙幸福的三大障礙
- 欲望與自制的拉扯
理智常試圖壓制情緒與欲望,但大象力量龐大,往往理性難以長期獲勝。 - 自我中心偏差
我們的心靈天生以自我為中心,會高估自己的重要性,造成痛苦與誤解。 - 負面情緒的主導
進化讓人類更敏感於危險與損失(negativity bias),因此痛苦往往比快樂更深刻。
作者的洞見
- 真正的智慧不是「壓抑大象」,而是 學會與大象共存:
透過訓練與習慣養成(如冥想、認知調整),讓理性與情緒逐步協調。 - 理性不是統治者,而更像一個「顧問」或「辯護律師」,經常事後為情緒找理由。
- 想要幸福,必須承認「自我分裂」的存在,並找到平衡與整合的方法。
總結:
第1章建立了全書的核心隱喻——「騎象人與大象」,用來解釋我們內心的衝突。
幸福不是靠理性壓制情緒,而是學習如何與情緒合作,減少自我中心偏差,並克服負面情緒的主導。

第2章 是什麼讓你不幸福?
核心觀念
- 幸福與痛苦多半來自心的詮釋,而非外在事件本身。
- 人的心智是分裂的,且帶有負面偏向與不同的情感傾向,若不了解這些心理機制,就容易被內心的自動反應牽著走。
讓你不幸福的三種原因
- 負面偏向(Negativity Bias)
- 人腦在進化上更敏感於威脅與損失,而非快樂與收穫。
- 例子:收到10個讚美和1個批評,我們往往只記得批評。
- 負面情緒支配了幸福感。
2. 適應效應(Hedonic Adaptation)
- 人類很快習慣好事或壞事,情緒回到基準線。
- 升遷、買房、戀愛帶來的快樂都會隨時間減弱。
- 長期幸福感往往不因外在成就而顯著提升。
3. 情感傾向(Affective Style)
- 每個人天生有不同的情緒基調(樂觀/悲觀、敏感/穩定)。
- 部分受遺傳與腦部結構影響,例如左腦較活躍者傾向樂觀。
- 個體差異讓幸福感有「起跑點」的不同。
改變情感型態的三種方法
- 認知重構(Cognitive Reframing)
- 學習用不同角度解讀事件。
- 例如:失敗不是恥辱,而是學習的契機。
- 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感受」。
2. 冥想與正念(Meditation & Mindfulness)
- 訓練專注於當下,減少過度反芻與焦慮。
- 佛教、現代心理學都證實正念有助於提升幸福感。
3. 藥物與腦科學干預
- 現代精神醫學(如抗憂鬱藥物、腦刺激療法)能改善嚴重情緒困擾。
- 雖非人人需要,但反映出情感型態可以透過生物學方式調整。
作者的洞見
- 「人生取決於心的解釋,而不是事情本身。」
- 理解人性中的負面偏向與情感傾向,不是為了悲觀,而是為了找到更有效的調整方法。
- 與其追求外在條件,不如透過思維訓練與習慣養成,來提升幸福的基準線。
總結:
第二章指出,我們的不幸福主要來自 負面偏向、適應效應、情感傾向。
解方則在於 改變思維、培養正念、以及在需要時使用科學介入。
真正的幸福不是外在條件,而是學習掌握心智的習性。
第3章 互惠:人際關係的核心法則
核心觀念
- 互惠(Reciprocity) 是人類最古老、最普遍的社會規範之一。
- 人類心中的「大象」(直覺與情感)天生就會模仿他人的行為,這種模仿是互惠的基礎。
- 當我們被善待時,會自然想回報;當我們被攻擊時,也會本能地報復。
互惠的應用
- 人際互惠
- 「以牙還牙」不只是報復,也能維持公平。
- 長期的合作關係建立在「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的循環上。
2. 社會互惠
- 互惠是社會信任與制度的基礎。
- 例如:社會契約、經濟交換、朋友之間的承諾。
3. 情感互惠
- 關係中最強的情感紐帶來自於互相給予與回報。
- 小至一句感謝,大至長期支持,都能強化情感連結。
如何提升互惠技巧
- 善意的先手
- 主動釋出善意(例如幫忙、微笑、稱讚),容易引發對方的回應。
- 小小的正面舉動就能引發「互惠循環」。
2. 維持公平
- 不要過度付出或索取,否則會破壞平衡。
- 真正持久的關係基於「相對對等」而非「單方面付出」。
3. 模仿與同理
- 大象天生是模仿高手:微笑會引發微笑,友善會引發友善。
- 在互動中多用肢體語言、語氣或小動作回應對方,能潛移默化地加強關係。
作者的洞見
- 互惠是幸福的人際關係的黏合劑:它能延長關係、加深信任、活化情感。
- 如果忽視互惠(只索取或過度付出),關係會快速失衡。
- 最好的方法是 持續播種小小的善意,讓互惠的迴圈自然而然發生。
總結:
第三章強調「互惠之道」是人類合作、情感與幸福的核心。
只要懂得 主動釋出善意、維持公平、並利用模仿與同理,就能讓人際關係更穩固、更愉快。
第4章 自以為是:偏見、虛偽與邪惡的根源
核心觀念
- 人類往往像聖經所說的:「自己眼中有梁木,卻看到別人眼中的刺。」
- 這一章探討 自我中心與偏見 如何導致虛偽、邪惡與衝突,也思考如何超越這種限制,找到圓滿之道。
是什麼讓我們虛偽?
- 理性是辯護律師,而非公正法官
- 理智常常不是為了追求真理,而是為了幫大象(情緒/直覺)辯護。
- 我們很容易為自己找藉口,卻嚴厲批評他人。
2. 確認偏差(Confirmation Bias)
- 人會尋找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忽略相反的證據。
- 造成「自以為是」與難以改變立場。
3. 道德偽善(Moral Hypocrisy)
- 人類會高舉道德標準來批評別人,但自己卻不一定遵守。
- 例如:要求他人誠實,卻說自己的是善意謊言。
為何會有邪惡與殘暴?
- 群體本能
- 人類天生有「我們 vs. 他們」的分化傾向。
- 當他人被視為「異類」或「敵人」,同情與善意會大幅降低。
2. 自以為義
- 殘暴往往來自「我做的是正義的事」。
- 例如:宗教戰爭、種族衝突,很多施暴者都自認是「正義的一方」。
3. 大象的力量
- 情緒(憤怒、恐懼)一旦被集體放大,理性(騎象人)往往無力約束。
如何尋得圓滿之道?
- 自覺偏見
- 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有偏差與盲點,學會懷疑「自以為正確」的直覺。
- 減少與他人的衝突。
2. 寬容與謙卑
- 學會放下「我一定對」的執念,給他人合理的解釋空間。
- 謙卑能修復人際裂痕。
3. 建立更廣的同理圈
- 嘗試把「他人」也看作「我們的一部分」。
- 透過合作、互惠、善意行為,削弱「我們 vs. 他們」的對立。
作者的洞見
- 人類的虛偽與殘暴不是個別現象,而是來自心理偏差與群體本能。
- 真正的智慧不是「假裝自己客觀」,而是承認偏差並設法補救。
- 圓滿之道 在於:保持謙卑、培養同理、擴展自己的關懷範圍,讓大象與騎象人不再因偏見而衝突。
總結:
第四章揭示,人類的自以為是與虛偽,來自 情緒支配理性、群體對立、以及自以為正義。
避免落入邪惡與衝突的方法是 謙卑、自覺偏差、擴展同理心,如此才能找到更圓滿的人際與內心和諧。
第5章 幸福來自何處?
核心觀念
- 幸福不僅來自外在條件,而更多取決於 心智狀態。
- 當「大象」(情緒、直覺)與「騎象人」(理性、意志)完全協調時,就會進入 心流(Flow) 狀態。
- 在心流中,人全然投入、忘我專注,幸福自然隨之而來。
幸福的兩個原則
- 適應原則(Adaptation Principle)
- 人會迅速適應環境變化,不論好壞。
- 升遷、中彩票等快樂感只是一時,隨後會回到情緒基準線。
- 外在改變難以帶來長久幸福。
2. 比較原則(Comparison Principle)
- 人的幸福感常來自於比較,而不是絕對擁有。
- 例如:薪水不是多寡問題,而是與同儕比較的結果。
- 社會比較是幸福的隱形殺手。
幸福方程式
Haidt 提出一個幸福公式:
H = S + C + V
- H(Happiness):長期幸福感
- S(Set Point):先天基準點(情感傾向、遺傳)
- C(Conditions):生活條件(財富、健康、婚姻)
- V(Voluntary Activities):主動活動(心流、運動、善行、冥想)
解釋:
- S 佔了大部分比重(基因與性格影響力很大)。
- C 影響有限(因為適應效應)。
- V 是我們最能掌握的部分,也是提升幸福最有效的來源。
如何尋找幸福
- 培養心流
- 投入挑戰適中、能全神貫注的活動。
- 例如:寫作、運動、音樂、研究。
- 在心流中,象與騎象人合而為一。
2. 調整比較對象
- 減少與他人的攀比,專注於自我成長。
- 感恩練習能幫助我們聚焦於「已有的」。
3. 改善生活條件(有限影響)
- 減少痛苦來源(疾病、極端貧窮、惡劣環境)比追求更多快樂來源更重要。
重新思考幸福的假設
- 幸福並非僅靠外在成就與財富累積,而是來自 基因傾向 + 生活條件 + 主動選擇 的交互作用。
- 重點在於:
- 接受「基準點」的限制(不奢望永遠快樂)。
- 主動選擇能帶來心流與意義的活動。
- 避免過度比較,並善用感恩來校正心態。
作者的洞見
- 幸福是一種動態平衡,而不是永恆狀態。
- 我們無法徹底改變先天基準,但可以 調整條件、選擇活動,讓大象與騎象人合拍,進入心流。
- 真正的幸福在於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模式」,而非不斷追逐外在標準。
總結:
第五章提出 幸福方程式 H = S + C + V,並強調「心流」是象與騎象人和諧的最佳狀態。幸福不取決於外在擁有,而在於 接受基準、減少比較、主動選擇能投入的活動。

第6章 愛與依戀:他人即天堂,也可能是地獄
核心觀念
- 人際關係對幸福至關重要。
- 愛與依戀可能帶來 痛苦(失望、分離、衝突),也可能帶來 深刻快樂(親密、支持、歸屬感)。
- 沙特的名言「他人即地獄」提醒我們,關係可能是挑戰,但他人同時也能成為幸福的來源。
何為「真愛」
- 互惠與承諾
- 真愛建立在 互相付出與信任 的基礎上,而非單純情緒衝動。
- 持久的愛需要承諾與持續行動,而非單靠激情。
2. 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s)
- 安全型:能給予與接受愛,關係穩定。
- 焦慮型:渴望親密,但害怕被拋棄。
- 迴避型:害怕親密,容易疏離。
- → 瞭解自己的依戀風格有助於改善人際互動與幸福感。
3. 情緒共鳴(Emotional Resonance)
- 真愛中的兩人會情緒共鳴、理解與支持彼此。
- 大象之間的連結比理智更能增強幸福。
關於依戀與愛的是非題
- 愛會自動帶來幸福嗎?
否,愛可能帶來痛苦,但透過承諾、溝通與理解,可以轉化為深刻幸福。
2. 失戀或衝突是否意味失敗?
不一定,學習與他人建立情感連結本身就是成長。
幸福來自於 投入與關懷,而非結果。
3. 依戀是否會限制自由?
適度依戀是人類天性,提供安全感與支持。
關鍵在於 平衡依戀與自主,讓關係成為力量而非束縛。
作者的洞見
- 人際關係是幸福的核心來源之一,即使伴隨痛苦,也值得投入。
- 真愛不是單純感情,而是 互惠、承諾、理解與支持的長期互動。
- 瞭解依戀風格與情緒模式,可以更有效地經營關係,減少痛苦,提升幸福感。
總結:
第六章指出,愛與依戀既是幸福的泉源,也可能帶來痛苦。
幸福的關鍵在於 互惠承諾、情緒共鳴、理解自己的依戀模式。
他人既可能是地獄,也可能是天堂——關鍵在於如何與大象(情感)合作,建立健康的關係。
第7章 逆境中成長:痛苦如何塑造幸福
核心觀念
- 逆境與創傷不是單純的災難,而是 促進心理成長與生命整合的重要力量。
- 當人遭遇困境或痛苦時,會被迫停下腳步,重新思考人生意義與目標。
- 心理學稱之為 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痛苦經驗能促進成熟、韌性與人生智慧。
創傷後成長
- 重新評估價值觀與人生目標
逆境迫使人反思「真正重要的事物」,如關係、使命感、意義。
2. 增強心理韌性
面對痛苦的過程中,個體學會調適情緒、克服困難,增強自我效能感。
3. 促進同理與社會連結
經歷痛苦的人,通常更能理解他人的困境,建立更深的人際關係。
是否「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 傳統格言強調苦難是成長必要條件,但作者指出:
- 逆境的作用在於 如何回應,而非痛苦本身。
- 適度挑戰與困難有助成長,但無謂的痛苦若無反思與整合,可能只帶來挫折。
- 關鍵在於 從逆境中學習、找到生命意義,而非單純忍受痛苦。
作者的洞見
- 逆境是幸福與成長的催化劑,但需要 智慧的整合與反思。
- 真正的成長不是避免痛苦,而是 面對痛苦、汲取意義、重整生命秩序。
- 幸福不是無痛的人生,而是 在痛苦與挑戰中找到心流、價值與連結。
總結:
第七章強調,逆境與創傷可以成為 心理成長與幸福的重要來源。
痛苦本身並非目的,重點在於 如何反思、整合與重新賦予生命意義,從而讓自己更加成熟、韌性強,並與他人建立更深連結。
第8章 美德素養:從人格優勢到卓越能力
核心觀念
- 培養美德不是苦差事,而是 發揮個人固有優勢,成為更卓越的自己。
- 美德可視為一種「卓越能力」,透過練習與應用,會帶來正向回饋與幸福感。
- 幸福不只是感受快樂,也包含 人格與道德的完善。
人為何會迷失在道德迷宮中
- 自我中心與偏見
我們常以自身立場判斷對錯,容易忽略他人的需要。
2. 社會與文化的矛盾
道德規範常來自不同文化、宗教或社會期望,容易產生衝突與迷惑。
3. 理智與情感的分裂
情緒驅動行為,理性試圖糾正,可能導致道德抉擇困難或自我辯護。
六種美德與二十四種人格優勢
Haidt 借用心理學與哲學研究,整理出六大核心美德,每種美德下包含若干人格優勢:
- 智慧與知識(Wisdom & Knowledge)
優勢例子:創造力、好奇心、開放心態、愛學習、洞察力
- 勇氣(Courage)
優勢例子:勇敢、毅力、誠實、熱情
- 人道(Humanity)
優勢例子:愛、仁慈、社交智慧
- 正義(Justice)
優勢例子:公平、領導力、公民責任
- 節制(Temperance)
優勢例子:自制、謙卑、寬容、謹慎、節制
- 超越(Transcendence)
優勢例子:欣賞美與卓越、感恩、希望、幽默、靈性
將個人優勢應用於生活,即可逐步培養美德,並強化幸福感。
作者的洞見
- 美德並非單純道德規範,而是 人格的卓越表現。
- 透過發揮已有優勢,可以自然培養美德,帶來正向迴圈:行為 → 成就感 → 幸福。
- 幸福的提升不只依靠外在條件,也來自 人格的成長與優化。
總結:
第八章強調:幸福與人格成長密不可分,美德是一種 卓越能力,透過運用自身優勢、發揮人格特質,可以在道德迷宮中找到方向,並逐步提升生活滿足感與幸福感。
第9章 靈性的覺醒:心智、神性與自我
核心觀念
- 人類心中既有神性,也有魔性:思想和態度決定我們走向善或惡。
- 靈性覺醒是超越自我、連結更高價值與意義的過程,能提升幸福與生命整合感。
- 心智不只是認知工具,也是一個道德與精神的塑造器。
社會空間的三個維度
- 自我空間(Self)
個人的內在世界,包括思想、情緒、價值觀。
需要透過自省與覺察管理自我,避免陷入自我中心或自我膨脹。
- 社會空間(Other)
他人與群體的互動世界。
社會關係、互惠、同理心與合作是靈性發展的重要舞台。
- 超越空間(Transcendent)
超越自我與社會的更高層次價值或神聖存在。
包括對宇宙、自然、神性或生命意義的連結。
提升感與人類之愛
- 感恩、寬恕、慈悲是靈性實踐的核心。
- 與他人的深度連結與無私關懷能提升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 透過服務他人、投入精神修行或追求意義活動,個體能感受到「生命的高度」。
為何「自我」成了追求精神提升的障礙
- 自我中心與自我膨脹
過度關注個人慾望、名利與權力,阻礙心靈升華。
- 情緒與偏見的束縛
大象的負面偏向、焦慮、恐懼會干擾精神追求。
- 執著與控制慾
執著於結果、控制他人或情境,會妨礙靈性成長。
靈性成長需要 騎象人引導大象,讓心智服從更高目標。
作者的洞見
- 靈性覺醒是 超越自我、擴展關愛、連結更高價值 的過程。
- 思想與態度塑造命運:如果心智趨向神性,我們將趨向善與幸福;若被魔性支配,則陷入邪惡與痛苦。
- 真正的幸福與靈性並非逃避現實,而是在現實中實踐 超越、愛與智慧。
總結:
第九章指出:靈性覺醒涉及 自我、他人與超越空間 的整合,透過 愛、慈悲、感恩與服務,個體能超越自我限制,獲得更高層次的幸福與心靈整合。自我是最大的障礙,但也可以被心智與意志導引向善。
第10章 人生的意義:愛、工作與超越自我
核心觀念
- 人生的意義並非抽象,而是 通過愛與工作、全心投入於生活與群體而實現的。
- 當人與重要事物(他人、事業、價值目標)建立良好連結時,人生的目的與意義自然浮現。
- 意義感能提升幸福感,並讓生命感受到整合與完整。
人生意義的兩個子問題
- 我如何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滿意?
個人需要自我覺察,了解自己的價值觀、目標與能力。
投入工作、愛情、友情或興趣,能帶來滿足與成就感。
- 我如何使我的生命對他人有價值?
意義感不僅來自自我滿足,也來自 對社會或他人的貢獻。
服務他人、創造價值、參與社群,能讓生命感受到超越自我。
什麼會讓你感受到人生目的
- 愛(Love)
與親人、伴侶、朋友建立深厚關係,感受互惠與情感支持。
- 工作(Work)
投入能發揮長處的工作,創造成就感與價值感。
- 全心投入(Engagement)
心流活動讓大象與騎象人協調一致,帶來沉浸與滿足感。
- 超越(Transcendence)
參與大於個人的事物,如信仰、藝術、公益或理念,讓生命具有意義感。
作者的洞見
- 意義是幸福的重要來源,超越短暫快樂。
- 愛、工作與全心投入是人生意義的三大支柱。
- 當人與重要的「客體」建立美滿關係,生命感到完整、目標明確,幸福感自然隨之而來。
總結:
第十章指出:人生意義來源於 愛、工作、全心投入與超越自我。
建立與這些「客體」的良好關係,能讓生命感到完整與目的明確,從而獲得深層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