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源的裂痕、醫療人員的苦撐、我們能做的改善
台灣的健保制度常被稱為「世界奇蹟」,只要掛號費幾百元,就能享有醫療服務。
這樣的便利,是台灣社會的驕傲,也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保障。
但近年來,「健保焦慮」與「醫療誤用」卻成為潛藏的危機,導致資源錯置、急診爆量、醫療人員疲勞不堪。數字焦慮:從紅字到「自律神經失調」
很多民眾一旦拿到健檢報告,滿滿的紅字就像警報器,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這種「紅字焦慮」,讓人急著想要「消滅異常」,甚至在不同診所、醫院之間流浪,尋求「更正確」的答案。
有趣的是,近十年「自律神經失調檢測」在台灣快速普及,成為一種新風潮。
許多人帶著一堆模糊的症狀(頭暈、心悸、失眠、腸胃不適),經過多次檢查找不到明確病因,最後得到「自律神經失調」的診斷,才覺得「終於找到根源」。
諷刺的是,醫師的建議往往回歸到最基本的日常作息:規律飲食、運動、睡眠、減壓與正念。
👉 研究支持:
- 台灣自律神經檢測(如心率變異度 HRV)的使用量在 2010 年後明顯增加,與健檢產業化、網路資訊快速普及的時期相吻合(Wu et al., _J Chin Med Assoc_, 2014)。
- 國際上也有討論 HRV 作為焦慮與壓力指標,但臨床應用價值仍具爭議(Shaffer & Ginsberg, _Front Public Health_, 2017)。這意味著它反映的,更多是「心理壓力與生活方式」,而不是單一疾病。
換句話說,這股檢測潮反映出的是全民對健康的焦慮,而不是一個新「病種」。
健保誤用:急診、分層與資源裂痕
這份焦慮,常常進一步推動民眾對醫療資源的過度使用。
- 小病跑大醫院:一點小感冒,卻直奔醫學中心。這不僅加重急診與醫學中心的負擔,也讓真正的重症患者延誤就醫。
- 重複檢查:不同單位間沒有做好分層或轉介,民眾就容易重複驗血、影像檢查,浪費健保支出。
- 醫療人力疲勞:台灣醫師人力在 OECD 國家中屬於偏低水準,但病患就診次數卻世界數一數二(NHIA, 2022)。這意味著醫療人員承受的是「用量爆炸」,長期下來必然造成流失與倦怠。
👉 統計數據:
- 台灣民眾平均一年就醫次數 14.7 次,是 OECD 平均值(6-8 次)的兩倍以上(健保署,2021)。
- 急診就醫中,約四成為非急重症患者(衛福部統計,2020),造成急診壅塞。
這些數字清楚顯示,健保焦慮與誤用,正逐步撕裂醫療資源的分配。
如何改善:從分層到自我管理
健保制度設計的初衷,其實就是分層:
- 健檢中心 → 發現問題,提供初步解釋或轉介。
- 基層診所 → 常見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穩定病人。
- 醫學中心 → 重症處理、疑難病症。
但要讓制度真正發揮作用,還需要兩個改變:
- 民眾心態的轉變:理解紅字不是「死亡判決」,而是提醒。健康不該只依賴醫療,而是要靠自己的生活管理。
- 健保的政策引導:透過合理收費、轉診誘因,減少不必要的急診與大醫院使用。
下一步:從焦慮到行動
我們必須誠實面對:全民健保不會永遠無限供應。
若民眾繼續把「焦慮」轉化為「濫用」,最後崩潰的不是紅字,而是整個醫療體系,以及那些正在苦撐的醫療人員。
但事情也有另一個轉機:當我們從「焦慮」走向「自我健康管理」,開始規律生活、善用診所、把醫學中心留給真正需要的人,醫療制度才能長久。
這也是下一篇〈自我健康管理〉要探討的重點。
參考資料
- 健保署(2021)。全民健康保險年報。
- 衛福部(2020)。急診醫療統計年報。
- Wu SD, Lo PC. (2014). Inward-attention meditation increases parasympathetic activity: a study based on heart rate variability. _J Chin Med Assoc_, 77(11).
- Shaffer F, Ginsberg JP. (2017). An Overview of Heart Rate Variability Metrics and Norms. _Front Public Health_, 5:258.















